• 管理团队(一)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团队专辑 > 管理团队(一)
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     作者李玉根     日期2009-12-07     点击量3279

  昨天,与天津的刘芳兴、下沙的谷军安站在下沙彩型车间,看着车间员工的交接班,相互交谈着对生产管理的看法,我心里有了信心, 我们的生产管理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变化。一直以来,我们缺乏一种决心,也是边总所提出的“做实做细、做到彻底”的决心。

  我自认为做事从来不会缺少方法。刚到下沙时,针对彩型定单日益增多,而产销衔接还延续原有方法,致使定单不能及时满足的现状,制定彩色型材定做管理办法,对各类定单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定单满足的周期,使定单的完成从无序走向有序,提高了彩型的产销衔接能力。此后,公司还将彩型生产与白型生产进行分离,供应部成立了彩型定做小组,专门设立了定做产品仓库,今年还设立了生产调度员,建立了定单跟踪系统,为了提高换模开机速度,也设立了二十四小时换模开机时效跟踪,也确定了定单及时完成率目标跟踪。在这期间,针对生产管理,我们还采取了很多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上述工作,使产销衔接的系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到目前为止,产销衔接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这是在开机率仅80%的情况下实现的。针对日益复杂的营销需求,对于在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更好地服务于营销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公司有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今年以来,生产的稳定性在不断减弱,某些生产指标有所下滑,生产系统的执行力也在减弱,这使我们对未来产生一种危机感,对我而言,滋生了一些焦虑感。问题的根本在于生产一线的基础工作没有有效的得到提升,一线的管理人员没有把压力转化为主动工作的动力。这时候,抓工作就似搞运动,抓一阵好一阵,放一下就退了回去,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巩固。对于我而言,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但总是讲得多,沉下去做得少。我总想以加强工作的系统性来弥补基础能力的差距。事实上,我们建立的很多方法只是在目标和结果间进行闭环,尽管管理体系中的跟踪、检查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被检查者,这仅仅是一种压力,一种被动的执行。我们缺乏的是一线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的主动行为,也缺乏员工应有的行为规范的习惯。对于一个不太牢固的基础,尽管应用一些建筑技术能把楼往上盖,但一定不能盖得很高,这是一种必然。

  对基础工作,我初到下沙时,也曾烧了几把火,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随后,我又把重心转到了成本控制上,运用一些考核的杠杆,指标控制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稳定性也有所增加。08年,程晓恒回到了公司,我内心希望把公司管理的重任交到他身上,有了这样的想法,自己就松懈了下来。后来,程晓恒又去了营销,这使我的期望落空,但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下决心将重心下移抓生产。

  上述反省,要吸取的一个教训是,方法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对于管理而言,结果固然重要,但要长期取得好的结果,一个好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参与这个过程的人最重要。

  不久前,我们的生技部经理谷军安说,从下周开始,我们车间管理人员住在厂里一段时间,这说明他已下了决心。同时,我们还请来了天津生产一线骨干人员到下沙跟班交流,请他们对我们的生产过程挑毛病、提建议。经过一周多的交流,使我们得到了很多收获,也使我们进一步确定了对基础工作的认识。在这同时,我们检讨了基础管理骨干培养重视不够的问题,痛下决心,重新塑造一支生产管理队伍。每周以一线班长为主体召开总结讨论会。大规模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生产一线,加强对他们的帮带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应届大学生座谈会。对设备、模具、部分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我自己把以上工作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去抓。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做实做细、做到彻底”,下沙生产基础工作一定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版权所有 © 中财招商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