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反省,也因为不肯坦然面对过失。犯了错,只想到遮掩,遮掩的方式很多,诸如狡辩、诿责、抱屈、怨天尤人、避免再提,说别人还不是这样。总之没有勇气面对。原来人之意识常是对外的,总是把意识投向我以外的人和物身上,而很少会反身自问,例如我们很容易批评其它人,某某做得不对,某某是坏人,总是在品评他人时,遗忘了自己。心理学上有个归因理论,就是指人普遍有防卫归因的情况,个人常把成功归诸于自身内在之特质,而把失败归之于外在客观环境。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倾向将过错归咎他人,以保护个人的自我尊严。结果令自己无法有自知之明。道德之困难原来在于肯自我反省,肯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不诉外在环境。
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反省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悟到失败的教训和不完美的根源,并全力作出纠正,这样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变得有睿智。生活随时随地都是我们学习机会,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见人家犯错或者发现自己有过失,便作出深刻的反省,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有这种学习能力才能成就真正的学问。
肯反省才会有进步。所谓:“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有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在学习上有两类人:内控制者,外控制者,其差异在于,前者倾向把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内部原因,后者则把它归因为外部原因。内部控制者,把学业成绩的好坏归因为个人的努力、勤奋和能力水平;反之外部控制者却把学习成败归结于运气好坏,学科的易难、老师教得好不好;一旦失败只怨天尤人,或干脆抱无所谓的态度。不少研究证明了内部控制者比外控制者不但成绩好、进步、轻快,而且日后的成就亦较大。所以自我批判能力愈强,往往智慧和精神境界都较高,较能创立伟大的事业,苏格拉底、孔子、孟子、释迦牟尼等杰出人物就是好例子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教人:“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此以这句话与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