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证券市场多年,我却愈发觉得市场如大海般深不可测,需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面对。而通过对自己过去的预期或判断,时不时进行反省,总能有思路上的收获。
4月底,我在聆听边总“洞谋断行”四字诀时,曾提出一个疑虑——中财明强对某段时期盈利很有信心,但对后边的市值回缩却没有信心或者暂时没有好的办法。回到A股市场,近几年好像市场提供的盈利机会不少,但绝大多数投资者却很难盈利,或者说最终回吐了曾有的盈利。
对此我反思之后,认为由于四方面因素的存在,包括“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的不完备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的不理性”,把投资的事情搞得异常复杂,也阻碍了很多投资者通过市场获利。 上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属于客观因素,而“知识的不完备性”和“行为的不理性”属于主观因素,这里主要阐述自己对这两者的理解与反思。
“知识的不完备性”: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个体的认知更加如此,我们有诸多的盲点,也不具备“绝对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仍很难完全逃脱“盲人摸象”,所以退一万步说,即使历史的轨迹有必然性,但连最富有智慧的人之一的巴菲特都依然会犯错,一些判断结论还没能接受住时间的考验,何况其他人。
巴菲特早期从师于格林厄姆,把《证券分析》作为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工具,虽然巴菲特的风格后来从“估值修正为主”转向“价值成长为主”,但偏好于微观分析这点没变,所以投资重点还是企业而不是货币和商品。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一直都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但很少跨越其“知识的边界”行事,而知识正是构成“能力圈”的关键一环。尽管每个人的知识都不完备,但如果将目标对象局限于“现有认知可以驾驭的范围内”,就可以回避“知识的不完备”带来的错误判断,就如巴菲特回避科技股,当然也会错过一些机会。
“行为的不理性”:
人性有以生具来的不稳定性,即便一些人在知识和信息上具有绝对优势,但行为还是经常表现得很不理性。以前看到一个经典的讽刺笑话是“洛克菲勒死后到天堂门口,被告知位置已满,遂传出地狱有石油消息,当大家从天堂鱼贯而出奔向地狱后,洛克菲勒也疑惑地狱是否真的有石油,所以随后也去了地狱”。
人性上一些普遍性的缺点包括:短视、贪婪、患得患失、自负(或自卑)、从众效应、蛇咬效应、现状偏差效应、熟悉效应等等。因为诸多缺点的存在,不仅在证券市场,在其他领域,人的行为也经常不理性。
即便我们抱有理性的视角,但依然面临两个选择: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我也跟着一起醉,毕竟独醒的人经常要面对外部压力还有时间的煎熬。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彼得林奇、约翰涅夫这些人选择了“适度的逆向投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为什么我认为是“适度”,因为他们毕竟既不做空,也不全仓。
我想,没必要把自己限定于“逆向”或者“正向”,市场本来就存在博弈,考虑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他人的非理性,做出独立的理性决策而不是盲目从众,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