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热门词汇:“拖延现象”,或称“拖延症”,再对照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症状”,真是越看越像,这才惊觉:原来我有病,我得了现代人高发的“拖延症”。这次反省我就谈谈“拖延症”。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表现在我工作中的拖延症往往表现在,接到一项工作任务或多项工作任务时(多项任务同时进行时尤其明显),往往要到了deadline的最后时候,才加紧进行,结果就是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的质量不高,后续还要花时间去完善。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过度自信
对自己的能力抱有十足的信心,坚信到了期限一定能完成任务,比如说一个任务,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所以在离deadline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2.完美主义
太想把一件事情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想着各种各样的计划,却一直都没有行动。自己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总在担忧自己不完美就没有人会喜欢了。
3. 寻求刺激
最后关头的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而最后结果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很变态认为在压力下自己的状态会更好。
既然有了病,就得治不是,那就对我的症,得下点猛药。看来有时我得对自己的想法说“NO”,必要时要和自己对着干。首先告诉自己并没有那么出色,并把自己第一时间跳出来的时间安排延长,并定下详细的计划,并一定记录下来,形成对照。在对事情有犹豫的时候,存在“我的想法”是否正确的时候,要坚持一下,继续做下去,一定比什么也不做要好。另外不能在存在侥幸的心理,告诉自己那样在短时间内突击出来的成果,一定质量不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