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转眼过去,这半年忙碌而琐碎。感受了公司日益加快的发展步伐,深刻体会了在困难面前要有的信心和从容。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可能因为路子不对,不是所有路子对了都有收获,也可能因为方法不对。在一件事、一个人的处理上也许会因方法不同而改变初衷。以下是我的反省:
关于团队。几年下来总体感觉,每年年初都是团队变动较大的时候。或因个人发展规划、或因待遇、或因家庭。每当有人来辞职,其实自己心情总是不好,莫名的失落。想想他们在这里学到了什么,出去能做什么,以后能发展到什么样子。想想他们从一无所知来到这里,到有一天能独立做事,耗时几何,耗费精力又多少。也许会觉得他们不知道感恩,担心他们刚学点东西就急着出去。其实想想鸟儿翅膀硬了,总要飞出去走走看看。
如果队伍过于稳定,其实也未必是好事。时间长了事情处理固然熟练,但必然也会产生倦怠心理。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做,所有的事情堆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对批评无所畏惧,对制度缺乏敬畏,对学习丧失激情,对原则缺少坚守。保持合理的流动是所必然,没有“鲶鱼效应”,则是居安思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止步不前。所以引入“鲶鱼”也是激活队伍的一种手段。而我在这方面确多有仁慈之心,太过宽容,是为反省之一。
关于境界和信心。一开年,对招聘的要求极高,全线开机从未有过,挑战很大。开工一周望着寥寥无几的招聘报表,其实自己内心也多受影响。我们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网都撒下去了,是该收网的时候了。而收获寥寥,却又束手无策。直到一周后应聘人数爆棚,心理才多少释然,给了些许安慰。回想起2010年,我们只有几条线,几台机,也会有缺工的情况,几年捱下来,我们有了几十条线,几十台机,解决人的问题反而更从容了。回头想想以前真不算什么,而过程却有些艰难。那是时间的代价,时机的代价,成长的代价。试想,以后我们上百条线,上百台机又是另外一个境界。这就象一座山,无论你远看它如何,只有走近了才看的更清,攀上去了,自己也才会更强大。
关于“选用育留”。简单的四个字概括了我们职责。几年下来,我们在选上尝试了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应聘者、成熟技术工人。做了很多努力,还是有人默默离开。是我们选的不够精到?还是这个浮躁的社会造就了人的不负责?面对大环境,今后几年,企业做选择的范围会越来越窄,主动权越来越小。相比几年前,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快,这成了一个趋势。未来人才的聘用将会向社会派遣用工和企业精英用工相结合。大部分的低端岗位将外包给社会第三方机构,而企业则把精力放在培养精英、核心。以初级劳动力作为主体的用工群体将会越来越难,逼迫企业要么技术升级要么用工模式改变,否则会越走越慢,包袱越来越重。评估一下,我们作为食物链的哪一级,我们用哪招迎接挑战?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这个基于层次理论的成就感、尊重、生存需求的留人理念是否会随着社会大变迁而改变?事业心并非所有人都有,要找有事业心的人,其实是找事业伙伴,而这个就像《中国合伙人》中讲那样,几家欢喜几家忧。如果俞敏洪不是遇到徐小平,也许他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不能成就今天的新东方。而用感情,试问感情来自于哪里,又给向哪里?我们的主管又真的都是可以自发支配感情的吗?薪酬留人是直接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所有人对薪酬的满意度不会超过2个月,2个月之后他就会认为那是他该拿的,应得的,新的需求随之而生。面对“人”这个复杂多变的群体,我们要面对的课题还很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
关于经验。经验可以让我们迅速入手,快速解决。但同样成为我们工作的绊脚石。光凭经验带来的是固守、固执。出了任何一个问题我们的首要思路就是以前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那么好了,参照这个去做就可以了。这就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失去了创新的机会,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工作随之失去亮点。我不是因循守旧的人,喜欢去挑战学习新鲜事物。而往往却用老的思维解决问题。我不想对部门同事工作干涉太多,希望他们能发挥才智再次提升,却又怕他们做不好。如此犹豫间,也会让他们无所适从。接下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犯错、成长,给自己多腾些空间,做自我剖析,自我反省。
工作占了我们一生三分之一还多,如果我们对生命负责,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工作负责。爱它,就做好。从起步梳理,自点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
以上反省,请各位同仁指正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