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
作者:
王颖
日期: 2014-12-20
点击量: 2935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以致我和家人开玩笑说:“中美俄”不就是个国际版的三国演义嘛。但这种历史的相似性是以宏观世界为背景的,在微观世界里,“变化”才是永恒的真理。由此反省有二:
一、只见“一万”不见“万一”,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
“资金池”充裕的现金流使我们在银企合作上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同时,为谋求公司闲余资金收益最大化,中行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从“历史数据”和“自以为是”的现状出发,简单地设想这款产品应该是安全的,主要基于两点:1、中行属国有五大行之一,中行如破产了,中国经济也早崩盘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这点不用考虑。2、国有银行的机制决定了作为总行操盘、主要投放于银行间拆借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操盘团队不太会有冒险的意愿。若这类承诺“保本保息,风险银行自担”的理财产品出现违约,中行将无法承载由此带来的政治成本。
但综观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压力下;银行破产法出台、各式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左冲右突;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后更将伴随着全球资金流动格局的重整等等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及延伸的破坏力,它将不再局限于我们已有的认知。理财产品毕竟不是一般的银行存款,为利差而小视“万一”实为舍本逐末之虑。
二、融资模式未有质的突破。
以化建为主要融资平台向广角不断输送资金资源的模式,眼下遭遇到了一定的挑战。近期银监会提出了要解决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的问题,正在推动建立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监管机制。要更好地应对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须突破既有模式,寻找更多的融资方案。
互联网时代,事物间的影响方式可以是瞬时颠覆式的、穿越式的,甚至不体现因果关系的。也许有一天在中财的平台上,有一种被称为“中财模式”的直融或间融,会成为上下游客户都趋之若鹜的产品。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探寻更多的融资可能性,争取在模式上实现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