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团队(二)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团队专辑 > 管理团队(二)
半 年 度 反 省
文章来源中财生生资本     作者樊友维     日期2017-07-14     点击量2425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一眨眼半年时间就过去了。每半年时间反省一次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以停下来梳理一下半年来工作的得失。以下是我对半年来工作的梳理,就当做2017年上半年度的反省。

  一、从0-0.1沉淀和成长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离不开团队,离开了团队再强的个人也什么都不是。今年上半年,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个人和我们团队的磨合,我更好的融入到了团队。一个好的团队,就是能够利用相关工具、方法且团结的做事,那么就能够把一个事情从0做到N。

  一个团队需要经历从0-1的过程才能成长起来,然而在此之前从0-0.1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团队成员之间信任磨合的过程,团队成员如果对于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感受不深,找不到一针见血的地方,很难凝聚共识,铸就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

  如果没有经历0-0.1的过程,就很急迫的进入到0.1-1的过程中去,组织规模膨胀,缺乏内在共识,内在精神虚弱,事情往往很难达到预期。也正是由于缺乏0-0.1这个过程的洗礼,没有共识和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则会引入各种管理工具。任何缺乏共识和一致价值取向的管理工具都是貌合神离,我认为需要沉淀一下0-0.1这个阶段,形成共识靠自我驱动去更好的开展工作。

  这半年来,我和团队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互磨合着,记得有段时间工作遇到瓶颈,我和夏科骑着自行车绕着湘湖转了一圈,骑一段路停下来谈半个小时,骑一段路又停下来继续谈半个小时,商量我们应该怎么推进工作。之后,基本上我们科室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那时候我们俩商量的想法去做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很多观点上形成了共识,后面开展工作就顺畅多了。因此,我感觉到一个团队必须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可能把事情做好。有了互信,相互配合起来会顺畅很多,这就是从0-1过程中的0-0.1。

  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曾经征求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认为目前我们也需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股权投资这个行业内高手如云,我深感不是“三五个人来七八条枪”,随便搭个山寨队伍、草台班子就可以走下去的。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但是要做成真正的“精品”极为不易。

  这需要集中力量在专业细分领域打造出研究优势,对行业、企业运营、赛道有深刻的理解。具体来说,需要忍受诱惑,需要有壮士断腕决心的砍掉自己看不懂、团队看不懂的行业和领域,把业务聚焦、把核心优势深度挖掘出来。一级市场的机构主要把资金投向了TMT行业,这些行业起来的快、死的也快,很快能够见分晓。我们分析后认为需要刻意的避开TMT、消费、人工智能等热门关键词,希望在稍微偏冷门的行业里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们预计未来要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向行业垂直纵深发展,掌握细分行业的垂直资源,包括项目来源和投资机构,这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那么,回归到我们工作的本身,需要开展某几个我们看得懂的行业的垂直细分领域研究,通过研究首先解决纯粹的行业信息不对称,并逐步的形成对行业自己的判断。

  要重视研究能力,特别重视投资与研究结合,以项目推进为抓手,聚焦核心产业领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逻辑。研究的目标是知道被投企业在哪个细分领域的哪个阶段,对于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有一定把握,让被投企业知道我们是懂他们的,我们是对等的,我们是明白这个生意的本质的,别忽悠我。

  还是感叹一下那句话,不是“三五个人来七八条枪”,随便搭个山寨队伍、草台班子就可以走下去的。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但是要做成真正的“精品”极为不易。朱元璋同志曾经也是三五个人七八匹马,但是人家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农民的格局不一样啊。

  三、专业的产业投资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通过对股权投资行业的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投资人可以分为三类:专业型投资人、感觉型投资人、综合型投资人等三种类型。专业型的投资人他们有自己专业技能、经验和分析来判断项目,我们认为要想成为专业型的投资人需要持续性的做研究,以弥补产业经验的短板。研究工作需要  在理论高度、方法论、技能上建立高度,总结起来需要深入研究行业、系统梳理产业逻辑。

  投资机构内部需要营造一个高度一致性的投资标准,而不能陷入到不可言状的浮躁和是似而非中去。投资不是一个简单的依靠覆盖和概率取胜的游戏,必须拥有坚定价值系统,即便这个价值系统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只要它坚定,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成熟起来的标准。这个项目你认为好,我认为不好,以后这个项目即便是独角兽我也不后悔,我们感觉需要这个东西。现在或许我们还是没有参透这种坚定的价值系统是什么,但是我们相信假以时日我们自己的判断逻辑肯定会形成。

  四、思考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的问题

  1、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

  夏科总是和我讨论生生资本应该向哪一类型机构学习,一方面,我看到了他对公司的忠诚;另外一方面,我也十分的困惑实业企业做股权投资如何才能破局。我们是应该向市场化的基金公司学习,还是向实业企业转型而来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学习?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我在和夏科去北京的高铁上、去福建的高铁上、去东北的飞机上,反反复复讨论的就是这个事情。

  2、市场化基金的操作方式不适合我们

  我的一个做投行的朋友建了一个微信朋友群,我把夏科和天宇都加了进去。

  这个群里的同行们经常讨论如何在股权投资这个行业里发展。由于群里的人都是各大机构的中层干部,他们的讨论我认为非常有内容量。群里的朋友们说,自己是学金融的,完全不懂技术,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就看估值是否合理,并购类的项目如果超过13倍PE就不会做;如果并购的支付方式是全额现金,超过13倍也是可以讨论的。我们认为他们作为基金并非对所投产业十分了解,看概念和估值差不多就进去了;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是让LP或者是投资人通过项目,至于所投项目是否盈利,已经和他们关系不大,因为他们已经拿到了自己的管理费。而我们的钱都是自己的,如果和他们一样只考虑估值和概念,只考虑是否可以找到人接盘和资本运作空间,这很显然不适合我们,因此,深刻认识到基金的玩法,我们不能玩!

  3、产业资本可能是较适合我们的方式

  我们怎么做才是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一直让我们费解。后来我们在同业交流的过程中,去找那些产业资本去交流,我感觉到生生资本要走的路不是基金那条路,但是最终是那条路。

  实体企业赚到钱后,开始走金融参股或者金融控股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资本派系,比如复星系、中植系、涌金系等等;这些资本派系,大多参股十几家上市公司,控制若干家非上市公司,且资本派系通过自己的资源培育这些非上市公司上市。

  实业企业赚到钱,经营资本的套路肯定是基金公司不一样,我们的研究是从经营产品-经营公司-经营资本是不一样的概念。如何从经营公司转变为资本管理,确实是一个质的提升。我个人的观察是资本派系们之前都经营出过很好的产品,也经营出了很大规模的企业,但是到经营资本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心血。

  五、这半年来工作中的不足及下半年的计划

  1、工作中的不足 

  这半年来,我们没有做很多的项目,仅仅做了**一个项目,对于公司我内心感到愧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目前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没有想清楚,这样的情况下就贸然的做事情很没有效果。可是量化考核的方式又逼着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我们身心疲倦。最后我们决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事情,完全的放弃了部门的量化考核方案,这一决定也是我们乙科各位同事都有共识的。问题在于我们和领导之间确实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以至于在诸多问题上产生了观点上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走了一些弯路。我认为不能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的让领导听到我们在一线的炮响,是我们在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上存在问题。

  再就是我个人自我要求太低,相比去年我没有了行政职务了,对自己的要求确实有些放松,心理想法是干好手头那么点活就可以了。坦白说,我也心想过干的越多、错的越多、被批评的概率也越大,不要那么积极了,做个差不多得了。可是看到我们这个初创的队伍,业务亟待破局,又禁不住做一些额外的事情,这些事情一做,月度考核我又是个A,又被认为是冲量,对于这种结果我内心觉得很矛盾。被认为是冲量了,我内心又觉得不应该这样,暗自告诉自己别那么积极了。我很坦然于自己的内心状态,因为这里面没有太多的私心。然而,这种该坚持的态度不坚持的毛病,我认为是这半年来我心态上的问题。接下来内心有点患得患失少点,那就来个痛快的,在没有考核分数的约束下排名的一直按A的标准工作吧。

  2、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个人还是计划重点做好新能源和环保行业垂直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这两个行业垂直研究之前,先把这两大产业链条中的价值分布及成长潜力梳理清楚,在产业链条中选出价值权重大且可持续成长的关键环节,然后在若干关键环节中进行垂直研究,如此一来在保持产业链分析广度的同时,重点突出深度。当然,这个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我和夏科商议了很多,试探性的做了一个多月,但是感觉深度还是不够。总之一条吧,“高筑墙、广积粮”。

  在对垂直领域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要多开拓项目,争取能有项目被公司通过评审,在挖掘项目和判断项目的思路上,有一些突破,形成自己坚定的价值判断系统。


版权所有 © 中财招商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