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小伙伴在讨论“年味”“年礼”“中国的节日”的问题,小伙伴总是一身戾气地说 ,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自己的节日,往往没有外国节日那么受欢迎;连他小外甥都能记住各种“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外国节日一些习俗和节日的含义;而对中国的节日的概念就是一个词概括“放假”“不上学”,什么清明节放假、端午节放假、中秋节放假等。
说真的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我们反省,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各种节日该准备的东西,该纪念的事物都是长辈在做,而我们想去参与的时候,长辈也是一句话就打发了,过节放假了,等会好好吃一顿,然后就......没有然后。所以小时候节日在我的概念里面好像也就剩下了放假、吃一顿大餐。不过我很庆幸,对于过年我真的觉得我们家的“年味”绝对很足;每次和小伙伴说过年的时候,他都说想去我们家蹭一顿年饭,但是我很想告诉他一顿饭,真的吃不出什么叫“年味”,只有自己亲身参与整个过程,你会发现过年的时候很容易让人“热泪盈眶”,满心的感动和充实。
小时候对于过年,应该是从老爸老妈叨唠中才明白的,他们会开始算日子,“今天是阴历多少日离过年还有多少天”,然后过年的各种计划就会拉开序幕了。小年夜之前一定会里里外外把家里的大扫除给搞了,然后大年三十前再小扫除一下。会准备“年货”“年礼”,而自己家的年货重头戏,肯定是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的出菜,寓意着一年的“出彩”。“出菜”我们家冷盘、热菜、干锅都会是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印象最深的一个是鸡爪,也就是“抓钱爪”一定是我老爸必吃菜;还有一个就是一条大到一家人吃不完的鱼,剩下就寓意着“年年有鱼”。细数小时候过年的一些事情,总是有数不完的细节,我想这就是我们年味永远不会随时间散去的原因,因为我老爸老妈如此的重视,而重视的同时也会“唠叨”我和我老弟,时间久了也会记住很多关于过年的一些事情,现在成家了,过年的一些习俗也会特意去遵守,也抱着自己知道的可以告诉下一代,因为中国的年味真的会散去,不会再有一大清早看到枕头下的红包,会高兴地跳起来,虽然里面就几十块钱的样子;而现在的小孩子只在意红包里面的数额了,不再明白压岁包,是长辈给与晚辈的“压祟驱邪”的美好愿望。
想起很多小时候的关于过年的一些事情,想到了现在全中国都在寻找传承人、寻找传承者;而在国外往往都是“子承父业”“家族企业”成就“国家物质文化”;这算是中国现状的一种悲凉。
所以我总是在想,中国的传承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边,中国的年味也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虽然父母一辈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这一辈既然明白,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身做起,把属于自己家的年味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