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荏苒,倏忽间,2017年悄然远逝。
对我来说,这一年过得有些迷惘,有些失落。“坚定”和“偏执”,有时候真的是一线之隔,但偏偏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个人来说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其间利害,更不可等闲视之。
所幸,我还不至于没出息到被这些许挫折磨灭了信心和锐气。第一次见严总时,他对我说的话至今仍在耳畔萦绕:“中财人,不怕走弯路。”正视错误,深刻剖析;以之为鉴,砥砺前行。
一、关于“目标导向”
严总谆谆教诲,要“接地气”。时至今日,我想我算是真正明白其间涵义。年少时,非常爱读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当中有一句话:“名将的战争手法,抱着明确的目的,一旦达成之后,就应脱离,不该再恋战”。当时读到这句话,只是觉得很有道理,并未往深处去想;而近期在思考工作得失的时候,脑海中偶拾,突觉豁然开朗:无论是投资还是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制订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以这个目标为导向,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去实现;或者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策略和方法,去制订合适的目标。最忌讳的是目标不清晰,南辕北辙,虚耗光阴;或者目标和方法根本不匹配,缘木求鱼,空费心力。
拿我从事的策略研究来举例,首先,要清楚策略研究的目的:对于卖方机构来说,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全市场的买方,所以其策略研究务求详尽、求全,数据、图表、逻辑缺一不可,以便于买方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侧重面,指导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对于买方来说,服务对象是公司内部各位投资经理,那么策略就需要突出重点,行文简要、内容精炼、逻辑链完整合理;而同样是买方,公募和私募还有不同,公募的策略研究侧重于行业配置,私募则侧重于行业选择,因而只需挖掘和持续关注潜在机会最大的若干行业或板块,但研究须力求精细、精准、精深;更进一步,需要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来考量,鉴于我们现阶段的资金体量,决定了我们不会进行太分散的投资,鉴于我们目前都在逐步学习和积累经验,决定了我们的投资能力和研究水平都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策略研究需要更深入,要具体到细分行业的层面,研究出的东西才有价值,才能真正为投资经理制定他们的目标以及相应的交易策略提供助益。
二、关于“专业”
从公司筹建开始,严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专业的投资者”。那么,“专业”和“业余”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我曾遇到一个专业退役的羽毛球教练,一语道破天机:“稳定”。
作为一个羽毛球爱好者,我也打出过时速200km以上的杀球,但那属于瞎猫碰上死耗子,长期平均球速基本就在130-160之间,而专业运动员,哪怕是女子,杀球球速也能稳定在180以上,这就是区别;
业余投资者,在行情好的时候,赚取100%乃至200%以上的利润,并非痴人说梦,但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能够年复合收益率达10%的,都是凤毛麟角;专业投资者,因为其本身的投资体系和交易纪律的限制,在行情好的时候,收益未必跑赢业余投资者,但胜在能够持续、稳定地盈利,这就是区别。
市场上太多妄图“一夜暴富”的参与者,但他们当中多数都是“一夜出局”,真正“一夜暴富”的,只要他不离开这个市场,十有八九还是会把利润全吐回去。因此,作为专业投资者,首先就要摒弃这种心态,没有一步登天,没有功德圆满,优秀的投资者,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磨砺中成长起来的,并且,只要不离开这个市场,就还将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磨砺下去。
三、关于“人性”
人的心理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很善于把成功的原因归于个人,把失败的理由推给外界;于是,一个投资者实现盈利时,都觉得自己很厉害;亏损时,政府、主力、游资、卖方研究员们就成了“背锅侠”。
都说投资是对人性的拷问,而人性就是那么客观、真实而顽固地存在着,任物转星移、沧海桑田,人性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需要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投资者,我们还没有伟(kuang)大(wang)到要试图“改变人性”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扬长避短”,让人性中正面的东西,如顽强、坚毅、求知欲,成为我们投资的助力;把负面的东西,如贪婪、怯懦、惰性,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尽量减少其对我们投资的影响。
乔治·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主张,人的主观意向是能够反过来影响市场的;对于具体到一个投资者来说,市场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信念和信心产生极大的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投资策略的时候,不能仅考虑哪个板块或标的的空间更大,还要考虑哪个板块或标的的安全边际更高,只有安全边际在我们内心承受范围之上的,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严谨严格地按体系、按策略进行投资,实现我们的目标收益。
投资苦,孤寂常伴;投资累,千锤百炼;投资惊,跌宕辗转;投资险,心力徒然;克其苦,耐其累,淡其惊,控其险,可事投资矣!
是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