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力量:
1、从15年的3000万,我们是这么几个人,到20年的14000万,21年的近2个亿,我们还是这么几个人;
2、生产岗位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产品是要靠做出来的,相对是要有技术积累的,随着产能提升的要求,必须拥有阶梯式的后备力量。
3、22年新车间的全面投产,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还是靠这么几个人,或者靠短期的高投入引进,都是不稳定的而且会影响我们原有的平衡。
4、我们大家都需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避免的事实。21年,在人员引进上我们该如何扩散思维,丰富方式,强化招聘考核等都是我们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值得我们反省与思考。
二:指标与技改
1、20年的指标进步不是非常明显,随产量提升,技术力量不厚实。相关配套服务单元的工作成效同样严重的影响着数据。
2、分配的跟进任务经常出现虎头蛇尾。还是要有人,要有竞争,才能有所谓,才能抓细基础、抓住关键过程的执行与落实。
3、技改也是同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救火。欠缺思前想后,项目之前思考不多,求证不全,事后就会出现干着急、没办法的局面,大家都是在无奈中坚持,看着,能想着,而就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