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写了两篇反省,总觉得面对内心不够,挖掘不够深刻,不足以触动内心,廖廖文字,欲言又止。再次反省以正身心。
过于纠结于小结。注重细节是任何事的首要,内务要求更甚。上半年3-4月份,每天关注招聘多少人,离职多少人。一时数字的高低,影响了一天的心情和状态。某时某刻,聚焦于某件事,却忽略了更多的事。有两个事情比较心痛,一是技工人员的流失;二是大学生群体的流失。两个群体都是各系统单元付出大量心血招进来,留下来,培养出来。缺少粘性,缺乏手段,缺少跟踪,本位主义。对他们的管理的默然,不够聚焦。
格局。今年各级领导也多次强调,能否补充大中专毕业生,以缓解用工压力。反省之动作不多,不够具体,画地为牢。在可以遇见的困难面前办法不多。总体感觉,这几年,我们与主流市场的用工模式相离较远。理想状态下,一流的人才去了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剩下的人才进入企业。留给我们的有多少?目前看,可选择性越来越低,被动用人越来越凸显。企业VS市场,相互依存。越来越倾向于卖方市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也越来越大。外部无法引入,内部再有流失,这就很痛苦了。今年上半年,各部门深有体会。
目标。去年年底在拟写团建思路时,提出了聚焦群体和有效提升。但上半年紧张的用工形势将理想碾压粉碎,回归到具体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再也无法聚力,形成团战优势。聚焦提升的群体忙于迎战酬宾。团建因紧张的产销无法开展。用人上,数量又向质量妥协。宁缺毋滥成了一句口号。几年间积累的措施竟不起作用。
市场又给我们上了一课。以不变应市场之万变已然行不通。宁乡的企业用工就这么几类。第一种,没有新兴互联网企业,高端信息人才不聚集,几乎可以忽略。第二种,多数以劳动密集型的普工需求为主。第三种,少量机械制造企业有技工需求。技工型企业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聚集学校毕业生群体。普工型企业普遍在市场上造势招人,配备梯次的薪酬待遇,短期内可以形成有效的人员数量聚集。这种用工形式与我们竞争最大。这里还有两种类型,一是物流快递行业,聚集了中青年劳动力。还有一类是劳务公司。高峰期时,一家劳务公司规模上千人,业务范围触角深入到具体制造业务,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用工形式了。劳务公司根据利润收益情况刻意控制输送节奏,工价越提越高。哪里利益高输送哪里,吸血企业,反噬企业利润。这样剥下来,喝汤的、吃肉的、看看的,好不热闹。
从上述看,宁乡本地的劳动市场是比较乱的。乱打价格战,缺乏有序管理,缺少对优势企业的帮扶,缺少政策上约束。供给上,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量的劳动力涌入第三服务业,进入企业成了最后一道选择。仅存的制造业人员又向优势企业聚集。这种局面还会持续很久,就看谁主动做出变化,适应市场。
今年也做了这方面的用工分析和客观环境分析,但鉴于目前的模式,我们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调整首先从内部开始,这只是个序幕,相信还有大幕拉开,有所期待。
以上反省,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