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团队(一)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团队专辑 > 管理团队(一)
反省
文章来源     作者韩士筠     日期2022-07-01     点击量1320

比起香港,在这个半岛上环保倾向严重得多:戴口罩被视为不环保;用完即抛的一次性物品如酒精纸,一次性手套等很少见,或被搁在商铺无人问津的角落,好似滞销货品;想到在香港,即抛的一次性用品那叫应有尽有。还有,物品均简单包装,甚至没有包装;而在香港,包装属必需品。再比如,上下班经过的街墙上涂着花花绿绿的环保语:“温柔对待每个生物,因为我们是紧密相连的。”云云。就连6月初英女王登基70周年庆典上威廉的发言也环保主题:气候、减碳、濒危动物什么之类。

我当然支持环保,只是我已经习惯了口罩,这事儿就不能“入乡随俗”了。

提及环保,让人耳朵起茧;但这仍不失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气候高峰会达成的共识目标是到2050年全球零碳排,为达目标,西方出现了“抛弃经济成长”的新思维,所谓“弃成长”。意思是所有生态灾难都可以剑指经济成长和科技本身,包括电动车之类绿能科技,也被认为本质上仍是追求经济成长,尽管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所以,为了生态环境不至于崩溃,人类须选择放弃经济成长。

对于这一新思维,我估计不少人和我一样不敢苟同。我想在尽量顾及环保的同时远没有到放弃发展的程度。我坚定经济成长创造的资本和科技对文明的价值。

除了“弃成长”的奇葩思维,西方极端环保人士更是不讲逻辑:说是六千双一次性筷子等于一株生长在原始深(森)林的参天大树;可是,有谁会用一株珍贵原木去制作一堆一次性筷子?所以这个经不起推敲的等式不成立。

在更极端的观念中,甚至认为人的生命和动物或植物平等……可是,明明人类是万物之灵啊。康德说“人是目的”,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但西方似乎在去人类中心主义:人不再是目的了,而万物平等成为一种目的。难道这是一种趋势吗?

我看到信息,说西方还存在一种说法:“经济学基于‘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的理念是因为18世纪经济学的发明才出现的,而之前的人敬畏自然且有信仰,欲望很节制。”这基本颠倒了我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认知。那么,某种程度上,西方对经济毁坏环境的思考是不是已经偏离了理性范围了?殊不知,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直到当代,这200多年间创造的巨量财富远超上万年农耕文明的总和。

肯定不能否定环保,只是极端环保与环保有区别:环保是在不牺牲人类发展的同时尽量维护一种动态平衡;而极端环保的目的是为了环境,人可以牺牲所有。

那么造成极端环保的原因有哪些?梳理出以下三点:

首先是进取精神的消亡。上世纪末西方开始转向反对一切对自然的开发,反对探索太空,反对基因工程等等,即以科学理性危害为理由,让人类理性走向了内卷。文明异质化浪潮崛起,这种异质化价值观的指向就是环保思潮。于是理性开始萎缩;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进取精神从繁茂走向凋零。

然后就是虚伪。环保人士对田园生活带着怀旧情结;但是,在号称向往自然的同时仍生活在都市;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反对现代文明;在依靠科技的同时仍对科技充满了偏见。

最后就是不够公平的碳排目标。看到有数据信息,过去近200年欧美人均碳排占全球90%以上,换句话说,地球上的大气事实上已经被欧美占领多年,且已经享受了足够富裕的资本主义生活。而如今气候危机的后果确由发展中国家跟随着一起承受,全球2050达零碳排,按理说,是不是欧美应该提前达零碳排。

当然,话说回来,极端环保主张的人在西方并不属于多数。

这次在反省时谈环保主题,我并没有啥结论,也都似是而非的。主要我觉得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形成一点点新的认识。这个过程自带反思和自省。

 

版权所有 © 中财招商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