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财近三年,第七次写反省,却是第一次不知道反省该怎么写。这个不知道,是因为想说的太多欲语还休,是因为不知我者谓我何愁的担忧,更是因为不知道能不能说而战战兢兢。
从何说起呢,就从最近做的一个课件说起吧——《新人应知二三事儿》。课件的背景是这样的,我们发现很多新员工会有一系列的通用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答和引导,会影响员工的发展和稳定,于是决定针对常青藤大学生开展这门课程。做课题的开始,我列了二十个项目,然后结合工作中碰到的员工疑问逐渐增加,最后变成了四十个,而这四十个如果延伸还在继续增加,后面增加的题目有很强的共性——关注的是“我”,并且只关注我,我的情绪,我的成长,我的帮带,我的生活,我的感情……如何沟通、如何互动、如何回馈、如何传承,这些似乎都遗忘冰冷的角落,无人问津。没有需求吗?应该不是。可是为什么这样?
内因 外因。从初中学习哲学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5月份内务管理处的月度会议上,徐总带领我们学习了六安事件通报和丁总对六安事件的讲话,学习后发表看法我提到个性和共性、过程和结果、自律和他律这三件事。对此问题,我的认识也许真的不够深刻,不够有高度。作为企业,作为管理者,确实需要规则和规范做指引,建立流程以推进进程,但规则和规范是人定的,是让人去执行的,是人去检核的,人本身的素质的影响、人对规则的理解以及人对遵从程度的选择,这些都是他的内因和他的主观能动性驱动的。我们是不是在建立规则的同时,还要注重人的选拔、加强宣贯的力量,尽最大可能去突破不可控呢?是不是可以建立激励机制,突破人性的本能,激励大家往公司期望的方向去,而不是只惩不奖?
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真是个好东西,可是个体往往太关注“我”而注意不到,不补船还用舱板取火时可有想到船沉溺水时的绝望,一个公司是如此,一个部门也是如此,休戚与共。谁能真正考虑和维护整体的利益,谁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保障。人才的培养、干部的选拔,首先应该针对有这样大局观的人。能力可以培养,态度和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和养成。站在大局考虑,为上者能全局思考,为下者能换位思考,才堪掌舵之才。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君可否百口莫辩的时刻?君可有千头万绪欲说还休时?君可有千言万语最后一声叹息?评价机制真的很好,能多维度了解信息。但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和感受是不同的,甚至做事原本的意图和人的理解最终会南辕北辙。如果完全取信于评价,语言能成就人,也能摧毁人,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可以突破以上困局?以劳动仲裁为例,一定是先了解缘由,让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再调解仲裁,到调解仲裁阶段绝不对出现各打五十大板,首先考虑弱者。同样,在评价过程中,若有冲突类反馈,有无收集双方信息,双方有没有平等的陈述机会,双方认知高度差异有没有得到考虑,双方本身利益冲突有没有得到考虑,最终受益方是谁?如果以上都没有明确,到底谁是弱者,我们首先应该保护和偏向的是谁?
内卷 躺平。这俩词好像特流行,小娃娃都知道,有人被内卷推着奔波忙碌,有人以躺平为荣。成人嘛,积极奋进和放弃自我自然都是你的权利。可是如果因此而形成组织的内耗,是不是就太得不偿失了。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等这类经典流长的书籍所倡导的归纳为一个词“积极向上”,既包括心态,也包括行为,这才该是主流。如果内耗影响主流,那么,《新人应知二三事儿》里有一课题是“如何成为一个调整负面情绪的高手”,我的第一条建议“远离干扰源”,共勉。
太沉重,负荷不动。时值一年正好过半,下半年的第一天,这是个好日子,来个轻松的吧,勉励自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以上,权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