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从何总调走以后的这些年,18年开始分管6个部门,先是当年郭双峰经理去了长江总部,自己兼任供应经理,那时是一个纯纯的门外汉,且随着部门经理的离任人心涣散,往昔14人的队伍剩下不足一半,几乎是倾尽所有再造部门,经历1年初见成果。19年随着服务条线及公司精简部门的要求,采购与供应合并,质量与服务合并,质管聂经理调到研发。过程中不但要进行磨合还要减员增效,20年质服部冯中亮调入混料车间,经过两年的时间两个部门才能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21年的轮岗苏振利经理轮岗至六安,虽有湖南同岗位人员张俊文的加入,适应起来较快,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磨合上的问题发生。而今听到质服部刘宗昌经理要被调走,部门的两个技术体系人员提拔时间尚短,其一提拔刚两年,前期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工作,管理涉入不深,另一位一年,前期工作主要负责现场品管,思来想去好像还都难以胜任部门负责人的角色。短短4年时间6个部门负责人仅剩两个资历最浅的。身体上如果不停地失血,总有器官要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保证造血才能够保持活着,于工作中我就是那个器官吧。
吉林中财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部门的工作量与销量挂钩,但不绝对,与营销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好像更容易挂钩,这些年工作发现于反馈处理方面而言大机构更容易些,因为其资源与人脉更好,质量与仓库的管理与销量挂钩也不绝对,与产品种类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规模小就得一人多岗,一人多岗对人的要求就会更高,例如看上去都是现场检验工作,岗位融合前有人掌握型材标准,有人掌握管件标准,有人掌握PO管材标准,有人掌握PVC管材标准,但目前吉林很多一线质检要熟练掌握所有产品的现场控制标准,否则人员很难调配开。
视频时听到母亲说我白头发又多了的时候,只能自己想一想生活与工作中的苦与累,每个为了生存与发展的人总会在百种苦中选一两种来亲自品尝,自己也不过是万千世人中的一员罢了。
我一个近20年的中财老兵一直用中财的勤与苦安慰自己,为自己鼓掌加油,让自己放下包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