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很好,坐在办公室里,我想起了以前去参拜寺庙的时候看见了瘦身体、身披璎珞的弥勒佛像。旁边的小沙弥给我解了惑:这是按照佛经中对弥勒菩萨的描述所画所塑的,一手所托的莲花上生法轮,意思为常转法轮,为普度众生传法,一手为宝瓶意为弥勒菩萨的身世,为婆罗门族,常显坐黄金狮子坐法相。
而常见的大肚子弥勒是汉传之后所塑的形象。那个大肚子的和尚叫作“契此”,为晋代的一名高僧,传说他一直活动在浙江宁波地区,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因他圆寂的时候留下一首佛谒: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后人传他为弥勒化身,然后就根据他的形象重塑弥勒菩萨像。传到现在我就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弥勒像。那种瘦瘦的,披璎珞的称为天冠弥勒那种胖胖的,拿个口袋的为布袋弥勒同是弥勒菩萨像,都是一样的,只是弥勒菩萨在不同的时空在相中所显现的不同形象。就如同观世音菩萨有显马郎妇相,有显水月观音像,有显龙头观音像等等,意义是一样的。
所以说,一路走来得到的经验也好、知识也罢,我得到了吗?其实是得到了,都装进那口大布袋子里了,他滋养了我哺育了我,但再度走进市场,我应该把这些已得到的执着放下,只以初心去面对他;那么这些东西我又能原封不动地倒出来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是不可能的,弥勒有两面,有千百面,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市场同样有千百面,我又怎么能以偏概全地去定义他?好比观音菩萨保佑渔民的时候显化水月观音像,遇到新婚夫妇就显化送子观音像,我能想到的就是在结合客户需求,抓住客户特性和痛点,相对应地去在市场上找寻解决他们问题的办法,彼心即我心。
让我想起来了一首佛谒:
蝇爱寻光纸上钻
不能透过几多难
忽然寻着来时路
始信平生被眼瞒
当然这首诗写的跟我所说的不甚相同,我讲的是一个从业青年被眼前的东西迷惑,看不到市场的变化从不以个人的认知运行;佛谒讲的是人被眼前的名利迷惑,看不见轮回的无常。但总归要跳出原本的视角,就好像这个如梦方醒的年轻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