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问题再反思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们这样的职场小白也经常会因为工作中的人情问题而困扰,象升级通关一样慢慢走过来了。要知道在不少人的想法中,人情是大于天的!所以,人情是个普遍存在,没有一个人敢自谓不讲人情的,否则也太虚假。但是,因为人情左右而掉坑的,也可谓比比皆是。所以,我觉得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好人情,特别是掌握好情理不分问题。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讲人情,也并不是真的纯粹有感情,不少是面子问题驱动,如果看清楚自己的这一点,那就会清醒很多;有时候,我们所谓的讲人情,其实是有隐隐的并不显著的带有预期回报的利益在驱动,如果看清楚自己的这一点,那也就会洒脱很多。
如果站到对面的角度,人家也是看到了这些才会“晓之以情”。可见,这两种驱动,其实是个交易机制,没有那么高尚,既然没那么高尚,何苦来哉。所以,问题在于自己。如果这样的机制盛行,那一定要出问题。
任何一个人,对于纯粹的情感,我相信都会尽力维护,但是也讲究个“情归情、理归理”,除非你想清楚了在某事上就是情大于理并愿意承担一切后果一切责任,我相信这只会是极端情况。
具体到日常,我常常念叨有两种情况使得我们庸人自扰,一是情理不分,二是大小不分,这是常见的坑。大小不分,就是都有道理,道理上都对,但明明是个小事一定要把它当大事来对待,产生不同观点和方案,产生分歧,带来混乱。情理不分,就是因为作为一个人,身处世俗社会一定会有人情的成分,但作为一项事的经办或承担者,其规则一定是沿着事理去做的。办一件事,有人情的诉求,有事理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事人情的诉求几乎不出现,但越是尖锐的事,人情的诉求往往与事理的要求尖锐对立,你站哪边?其实我们都清楚人多事杂,你越不按事理办事带来的混乱一定越大。所以,既要有情有理,又要避免情理不分造成混乱,不仅需要有心维护,更需要深明大义之所在。这是修行,原则就是情归情理归理。
原则
作为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其实对它的理解是模糊和宽泛的,更多时候是某种意思的模糊代称。我们古语中似乎没有原则一词的用法,这是一个借道日语的舶来词。想来明治维新时期,大量西方的理念引入社会主流,基于规则的社会变革推行,英文principle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日本人选用原则两个字来代表principle的意思,可以说是很贴切。而principle源自拉丁语prīmus,是首先、最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说,原则一词,来源于首位的、最重要的意思。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们又是一个复杂而动态变化的体系,这些观念体系驱动着我们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行合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么多观念理念,成熟度也不一样,作用到一个具体的事时就会面对优先序的问题。有些事相对简单,排序一目了然,我们很容易判断;有些事却很复杂,这时就面临排序的抉择。因此,我们心目中,什么事是第一位的就变得很重要,什么事是第一位的,就形成了我们的原则。简单说,构成我们理念与价值观的众多组成中,什么是第一位的就形成了我们自己会坚持的原则。当这些东西还不成熟的时候,排序还不明确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生行走,就会比较累。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原则更多的是排序,与其本意相合,最最原本、首位的规则。
偏见
随着年纪见长,对自己的缺点也越来越接受了,能改的应该改的差不多了,留着的也已经形成共生模式了。偏见就是那种会让你吃很多苦头,但你却依然纵容它越活越久的存在。观和见,世界观、价值观、远见、洞见之类,都是看到些东西,都有表面因素,都未必真理性质。在所见有限的此基础上,偏见则是站歪了角度的所见。
投资上,偏见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你可以说是迷障,也可以说就是不成熟。很多的机会,潜意识里已经感觉到了机会,就是晚上想想有道理,白天一开工偏见就站出来否定了。所以要学会在无我和有我之间穿行,学会这种管理,也许并不需要这么刻意、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此,那就是修行不够、还要努力积累。
于日常,努力学会让别人把话说完,说错了也不急着纠正,说不定是自己错了呢。也许这里有暮气,但得失所据,我们这一届已经需要的就是一种组合,需要年轻有锐气的一届上来。于是,能不能摒弃对年轻人的偏见,反而是个大考验。
啰啰嗦嗦三点,正是自己努力去克服,但是做得不够满意的,在此反省。也有一点日常抽丝剥茧的心得,表示自己重视并试图纠正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