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团队(一)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管理团队专辑 > 管理团队(一)
反省
文章来源     作者韩士筠     日期2023-12-21     点击量683

舒适区这个词据说源自认知心理学。我不懂心理学,不过我想借用一下舒适区来做反省。

我理解舒适区基本等于经验区,人都愿意沉浸在熟悉的环境里,习惯的领域和岗位,与认识的人打交道,做自己经验范围熟悉而重复的工作。还有一些日常嗜好也类似舒适区,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含糖含油的食物不健康,但我们偏偏喜欢美食带来的即刻当下的多巴胺满足。

然而,经验永远是到目前为止有效而已,从下一刻起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舒适区就是伪舒适区了。所谓“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之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有误导。有一句话叫“每个人都是自己经验的囚徒”。

我就是用自己熟悉甚至烂熟的方法去面对所有问题,自以为小确幸,其实不然。比如:对区块链、虚拟世界虚拟货币、AI技术、机器学习等,我按传统思维去想,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殊不知,看待新生事物尤其AI之类要突破框框,打开脑洞。所以我自以为明白而其实根本不懂,很可能在潜意识地放大自己的“懂”而不自知;甚至萦绕于头脑中都是一堆自娱自乐的妄念。我大概就处在“熟悉的无能”的自我满足的封闭城堡中。待在这个城堡舒适区就好像沉睡在充斥僵化和停滞的一个没有弹性的铁屋里。所以,以封闭保守为代价的舒适区看似安全而往往意味着最不安全。

那么,显然得脱离舒适区,认知心理学的主张就是不断脱离舒适区,每个人去不断更新自己的世界。就好比说,想跟进新技术的迭代就意味着头脑需要迭代。再引用名人名言:叔本华说“人总把自己心智的边界当作世界的边界。”所以,心智或认知的边界范围是可以去无限扩大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有疑问:关于舒适区会不会存有一个偏颇的问题,就是说将舒适区看成是负面的。我觉得舒适区就算不够正面,至少也是中性的。脱离舒适区肯定不是唯一的选择。

看同一个问题得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所以,换个角度看,舒适区虽然不是长期的象牙塔,但至少如避风港湾,遮风挡雨稳妥安逸。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个阶段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有规律可循的不被打扰的,轻松自在地被舒适裹挟于自己的节奏里。

好不容易得来的舒适区又何必非要脱离呢?岁月静好不香吗?生活大抵如此,颠沛流离时想追求稳定,而待在舒适区又添危机感,又开始向往那种不设限的人生。成不了世外高人,总在盘算着值得还是不值得,我们都是有所贪念的。

虽然古语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必要对舒适区觉醒,危机四伏还是确定安全?确实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是,从舒适区撕裂的过程会痛苦。就算涅槃后重生,弄不好就得过一层地狱。

鉴于以上,我梳理出以下四种个体与舒适区的关系选项:

一是全部脱离:即深感舒适区名不符实,须跑出去创建新的舒适区;

二是扩大区域:如果意识到舒适区在逐渐缩小,那要在原有基础上设法扩大;

三是完整逗留:也许正处于自满自足的恰当之中,那就接纳自己和自己和解;

四是局部脱离:评估一下不确定和确定性所占比例先,比如二八分成;不确定的20%移挪出去接受挑战,80%暂不脱离。

现阶段我倾向选第四种,假如不确定性比例超过一半会打击人信心;反之,局部小比例的不确定性挑战,或许让我更有信心。稳妥进行,既有内在驱动力,又不离开舒适区,风险可控。当然这只是我的小算盘,是对自己妥协到几分的问题。当然都是变量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好比不可以将一个短跑选手的身体管理计划放在一位心脏病患者身上。当然这样说过于夸张,我也就是打个比方,评估的理据很难说。世界不是为我们安排好的,未来也不会在已设定好的延长线上展开。失误和变化都难免。在准备着容错率,与不确定共存的同时,人作为自主的物种发挥自主力。设定行动进度条,明确计划再加以切分,逐步推进。

无所谓观点,也没有对错,就是一个选项或一个取舍。虽然每个选项各有各的代价,虽然大部分人是蛮难承受不确定性挑战的,但是,无论怎样,每个人仍可以自主选择。“躺平”还是去“卷”或者“先躺之后再卷”又或者“卷卷躺躺”等均属个人意愿。我就是我的意愿,我的意愿可以一票否决。所以,不必被潮流带着跑,也不要被无形的社会力量塑造着而砍掉了自己原本可能的诉求。

归根结底,看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角度是可怕的。同质化是最大的不妙。世界是丰富的,人性是多元的。不确定就是世界的美妙。


版权所有 © 中财招商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