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学《滕王阁序》,问我为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在《滕王阁序》中却有一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说法。其实我小时候也有同样的疑问,为了给小孩树立个学习的榜样,于是把尘封已久的史记翻出来,好好读了几遍《李将军列传》,颇有感悟。
李广,汉朝名将,一生抗击匈奴,威名赫赫,连匈奴人都尊其为飞将军,然而与李广同时代的校尉数十人皆以军功封侯,唯有李广未封侯。所以世人感慨怀才不遇而不得志时,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
然而李广不得封侯,是否真的像世人所说是时运不济,命运使然?太史公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录了几个小故事,或许可窥一斑。
一,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奉命救援梁王,身先士卒,立下夺旗大功,却因私受梁王将军印而无封赏。梁王虽然是景帝的兄弟,是友军的领导,然而将军印这种非常敏感的东西,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军队当中,一向代表着从属关系,代表着站队立场。景帝派李广去救梁王,结果李广却接受了梁王的军印,这让大领导景帝怎么看。这件事,说明了李广性格中一个很大的缺陷,不谨慎。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军队还是职场,在中国人的文化与理念中,“忠”始终是关键的核心因素,三心二意的人,甭管能力多强,都会把自己的路走窄了,甚至走死了。所以李广在大方向选择上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
二,李广因罪免官,在家赋闲不得志时,受霸陵尉言语羞辱。复出后,便调霸陵尉到身边而杀之。这件事,说明李广为人心胸不够宽广,以公事报私仇,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该做的事情。
三、飞将军最被赞誉流传的英雄事迹,主要是在草原上摆空城计,用百人吓退了数千匈奴骑兵;率四千部下出征,被匈奴四万人包围硬扛了一天一夜而不败;兵败被俘时,飞身夺马孤身杀出重围。能达到这些惊人成就,飞将军的确勇武过人。然而正是这些骇人听闻的战绩,却是李广始终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因为李广治军松散军纪不严,军队无队列阵势,驻扎不打更巡哨,行军不配向导,所以才经常将自己和部下置于险地,就算最终以个人武勇脱困,却也每次都损失惨重。
与李广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叫程不识的将军,这个将军远没有李广的“飞将军”那样赫赫有名,但他也有一个外号,叫“程不败”。程不识之所以是“程不败”,是因为他谨慎的带兵方法。程不识治军严谨纪律严明,注重安营扎寨,哨岗探察向导等事无巨细都能安排妥当,虽然军中因此事务繁重,士兵劳苦,但敌人偷袭不得。遭遇匈奴时,匈奴一看打不赢,立即掉头就跑。所以程不识一生和匈奴作战并没有像李广那样的出彩战绩,但他真正做到了程不败。
和自家孩子说“李广难封”的道理,他未必能听懂,但是我自己却颇有所得。
在我们的事业中,程不识永远是领导们喜欢的部下,你永远小胜而不败。而李广则永远是领导头疼的部下,你说他不行吧,总能打出神奇的精彩战例,你说他行吧,只要他带兵出去,领导们就右眼皮直跳,心跳一百八。连汉武帝这种雄才大略的领导,都偷偷和卫青说,你别让李广打主力了,他命不好。“你总让我担心,让我不放心,让我一个劲往嘴里倒速效救心丸,那我还是别用你了,最起码我落一个心里踏实。”李广的性格和行事风格,让领导们对其不放心,这才是李广人生悲剧结局的原因。
李广武勇,一生都在追求与匈奴战斗时取得伟大战绩,六十多岁还要主动请求出战,但因为他性格不谨慎,在原则性问题的选择上出现致命错误,带兵不注重纪律,打仗不做万全准备,所以最终结局让人感慨。李广人生经历的经验教训,无疑能在我们的事业和日常工作中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在大方向原则性问题的选择上,持心要“正”,不能像李广那样三心二意;在日常管理中,凡事要讲规矩,纪律要严明,不能像李广那样散漫随性;在处理具体事务中,要耐繁杂琐碎,勤于事务,不怕吃苦,精耕细作。我们要像程不识那样因严谨务实、纪律严明而不败,不能像李广那样因不备而使敌人有可乘之机。只有做到了这立身正,做事勤,纪律严明,不怕吃苦,再加上李广的“勇”,这才是我们在事业上安身立命、谋求进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