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在部门会议上提到,今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休息”。
半年来,我们确实身体力行了这一任务,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在3月下旬清仓,保住了盈利,并近乎空仓至今。回头看,二季度确实没有一季度好做,各指数ETF主力资金或停止流入,或转而流出;市场量能不足,结构割裂,板块轮动迅速,不易把握;下跌板块无论从数量还是幅度上,远多于上涨板块。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二季度空仓是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决策”。
但这样的评判是偏颇的。决策的合理与否,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与现实条件相符”,或者,通俗一点说,“有多大锅下多少米”。
我们的团队,有优秀的研究员,不仅擅长基本面的研究和跟踪,也擅长对大势的把握;也有优秀的交易员,对技术的运用、对市场热点的观察和预判,皆可圈可点。在这样的人员配置下,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发现策略性机会的时候果断上仓位,赚取可观的利润;没有这样的机会时,仓位降下来,轻仓参与一些交易性机会,看长做短,见好就收;同时抓紧基本面的研究,寻找下一次策略的机会。
回首二季度接近空仓的整个过程,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团队部分成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怠惰。这个怠惰不是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层面上的,而是“临机决策”层面上的。有时团队某个成员明明发现了不错的机会,但由于大势不够明朗,团队内部观点分歧,加之我们团队成员采取的是“荣辱与共”的考核方式,难免会有“从众”的心态,不能坚定自己的看法,错失机会。若长此以往,临机决断的能力和魄力会被严重弱化,作为专业投资者,这对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哪怕从“练兵”的角度考虑,空仓都是不明智的。更何况,以我们的能力,若二季度能以1-2成资金去抓取交易性机会,看长做短,赚取3%-5%的利润,料来不难。
不是只有空仓才算“休息”。
是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