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30722)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7-22         点击量1400
  【财经要闻】

  1. 外媒:中国“松绑”贷款利率动真格

  中国央行周五表示,将从周六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一市场期盼已久的行动表明,中国新领导层决心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央行的这一决定将使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展开自由竞争。中国人民银行周五表示,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央行的行动彰显北京决心开始纠正金融系统和经济其他部门的扭曲,以实现经济转型,从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

  一些分析人士称,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有助于提振经济。在过去的10个季度里,中国经济有9个季度的增长率同比下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高级经济学家王军表示:“这是金融改革的一大突破。”

  美国财政部发言人霍莉•舒尔曼说:“这是中国在改革和解放金融体系方面迈出的又一步,我们表示欢迎。”

  分析人士说,更重要的是,在李克强总理就任4个月后,这表明决策者对推行极具挑战性的改革是认真的。

  2. 新华社:经济增速低于7%是“不允许的”

  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目标为7%。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增速低于7%这个“底线”是不允许的。

  伴随着中国经济“半年报”的出炉,决策层“要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表述频繁见诸于报端。“上、下限”对于中国经济有着怎样的深意,转型期新一届政府有没有增长底线,如何理解中央稳增长的决心?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对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工作至关重要。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尽管经济增速稍缓,但一系列数据显示,目前的中国经济仍处在平稳运行的通道中。李克强总理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上限”和“下限”,重申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那么,为何要将今年的经济运行下限定在GDP增长7.5左右?

  不可否认,7.5%的经济增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较低增速,与2007年第二季度11.9%的增速相比,确实差距甚大。然而,考虑到近年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很大,与五年前、十年前相比,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都大不一样。当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是客观规律,增速放缓实际上也是中国政府“有意的”政策选择,决策层深知,只有摆脱“唯GDP论”的心理枷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7.5的经济增速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很漂亮的经济数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如果继续走原来的高速发展道路,那将是一种极限增长,付出的代价必然比较大,所以,要想走的远,现在就要慢下来。

  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中,最大的考验来自就业。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因此,保持7.5%的增速,实际上也就是为了“保就业”。今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吸纳能力将逐步增强,即使经济增速再低一些,就业之“底”也是有保证的。

  那么,经济合理增长的“下限”是不是“底线”?在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看来,“下限论”实际上是一种“底线思维”——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潜在增长率,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

  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目标为7%。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6.9%以上。所以,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增速低于7%这个“底线”是不允许的。

  将防通胀设置为经济合理区间的“上限”,也透露出决策层对于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也对我国的物价形势产生输入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预防通胀,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仅上涨2.4%,远低于年初制定的3.5%的年度调控目标。显示出当前通胀压力较小,也为日后的宏观调控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多位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表示,预计年内物价上涨的需求端压力较小,下半年物价运行仍将总体平稳。

  事实上,决策层“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政策意图,不仅是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中国经济更好的转型升级和推进各项改革创造条件。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严格地说,‘区间效应’不应该令人意外,它更应该提醒市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僵化和曲解”,交通银行(行情,问诊)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从实际操作看,“区间”、“上限”和“下限”所强调的更是一种“稳中有为”的政策取向。如果突破底线,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理;没有突破底线,就要抓紧调结构、促改革。在这种判断的背后,是一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经济逻辑。

  的确,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相适应的,是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从而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3. 周小川就金融市场长期资金供需问题提四项建议

  7月20日电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于19日至2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就金融市场长期资金供需问题及长期投融资提出四项建议:重视长期资金供给,提高储蓄率;通过金融市场解决资金供需期限错配问题;提高多边开发机构借贷能力;妥善处理长期投资于环保的关系。

  周小川在会议上讨论长期投融资问题时,阐述了四项建议:

  其一,重视长期资金的供给问题。很多国家需要提高储蓄率,为长期投资提供充足的长期资金来源。G20在2010年为纠正全球失衡而制订的“参考性指南”中,就将提高储蓄率、财政整顿等措施使有些国家有效提高储蓄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值得各方共同关注。

  其二,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解决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期限错配问题。目前受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上更多的是流动性、收益性、灵活性都较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参与到短期融资中。因此,应采取措施通过发展债券市场等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长期金融工具和合适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其承担长期投资的风险,从而化解期限错配问题。

  其三,有效提高多边开发机构的借贷能力。现有多边开发机构一部分受限于资本不足,在当前投票权安排下难以实现增资,一部分仍有债务融资的空间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些都限制了其借贷能力,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其四,理性看待、妥善处理长期投资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中国近年来在参与国际上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也在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和分析,任何大规模的长期投资项目都难免会遇到环境影响问题,相关国际机构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此进行理性评估与分析,促进各方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理解。

  【金融市场】

  1. 亚太股市周五多数收低

  亚太股市周五收盘多数走低,日经指数收跌1.5%,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关口,跌幅1.52%。
   
  东京股市遭遇一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在周日重要的参议院选举举行前市场焦虑不安,投资者在市场超买之际趁机获利回吐。日经指数跌218.59点,报14,589.91点,跌幅1.5%,为6月20日以来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该指数本周累计上涨0.6%,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40%。
   
  香港股市收盘小幅走高,结束了缺乏方向的一周。恒生指数本周仅累计上涨85点。恒生指数收盘上涨17.20点,至21,362.43点,涨幅0.1%。
   
  中国股市收盘下挫,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下跌,受制于基本面的权重股均表现低迷;不过大盘进一步下跌空间或有限。上证综指跌破2000点关口,收跌1.52%,报1992.65点。
   
  澳大利亚股市收跌,因日本股市未能顶住获利抛盘,同时Orica和Santos的报告令市场失望,而且一些交易员预计美股将大跌。投资者离场观望。基准的S&P/ASX 200指数收盘跌0.4%,至4972.1点。
   
  新加坡股市小幅下跌,追随亚洲股市的颓势,投资者在周末前调整头寸。海峡时报指数跌0.2%,至3213.26点,本周累计下跌0.7%。

  2. 标普500指数创新高 科技股承压

  标准普尔500指数周五收盘微涨,再创纪录新高,并实现连续第四周上涨,不过微软(Microsoft)和谷歌(Google)发布了令人失望的业绩,科技股因此承压。
   
  标普500指数收盘涨2.72点,至1692.09点,涨幅0.2%。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跌4.80点,至15543.74点,跌幅不到0.1%。该指数周四盘中创出历史新高。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盘跌23.66点,至3587.61点,跌幅0.7%。
   
  标准普尔500指数本周累计上涨0.7%,道琼斯指数本周上涨0.5%。
   
  股市多头称,美国经济增长虽然缓慢但比较稳定,投资者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U.S. 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减少对金融市场支持力度的信心增强,这些因素支撑股市不断上涨。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第二财政季度的利润大多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
   
  瑞银(UBS)美国股票销售交易部门的负责人A.C. Morgan认为,投资者对股票仍有潜在需求,尤其是在公司业绩好转的情况下。他表示,唯一的例外是科技股,利润弱于预期导致微软和谷歌股价大跌。
   
  FactSet的数据显示,104家发布最新财报的公司中,约72%的业绩超出预期。
  
  惠而浦(Whirlpool)涨8%,这家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商上调了今年的利润预期,得益于北美市场需求前景的改善。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涨4.6%,因该公司公布的收益好于预期,同时还暗示利润率预计将继续扩大。
   
  但谷歌股价下跌1.5%,因该公司此前公布的利润逊于预期,同时该公司的搜索广告点击收入出现下降。微软跌11%,创出四年多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主要因该公司的收益不及预期,同时该公司对其Surface RT平板电脑库存进行了9亿美元的减记处理。
   
  高级微设备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MD, 又名:超威半导体)跌13%,原因是该公司第二财季发生亏损。而今年截至周四,该股累计上涨了93%。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一直在试图缓解投资者对美联储计划减少对市场支持力度的担忧。贝南克前昨两天在国会作证时称,美联储没有预先设定缩减刺激措施的时间表。怀疑人士称,今年迄今标准普尔500指数飙涨了19%,美联储是背后的主要推手。

上一条:财经日报(130723)
下一条:财经日报(1307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