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要闻】
1.刘新华:大力推进机构投资者建设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4日表示,要大力推进机构投资者建设,进一步加强机构多元化业务发展,促进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多种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引导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阳光化、规范化运作,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投资者步伐。
刘新华是在中国金融会计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指出,为不同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服务,是机构投资者发展方向。去年底居民储蓄存款逾30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只有2.19万亿元,说明资本市场作为社会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潜力巨大。一方面,社会养老资金、保险资金和部分居民储户资金需要寻找投资路径,也需要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合理参与资本市场,实现社会财富整体增长;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产品不丰富、创新能力不足,整个行业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各方财富管理需求。
刘新华表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整个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内在需要,更是壮大资本市场的要求。金融机构虽然规模庞大,但结构不平衡。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保险业、证券业占比仅为8%。代表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证券基金业向现代资产管理机构转换、发展的步伐比较缓慢,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严重失衡。
着力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功能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对改善金融结构、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分散和化解银行贷款比例过高、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行为散户化、短期化比较明显,交易换手率提高,短期震荡经常出现,这与市场中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到去年底,自然人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为26.5%,企业法人占比为57.9%,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为15.6%。在成熟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市值占比一般在60%-70%。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专业能力、投资策略、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和资金拥有量上有明显优势,能够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投资,也能够承受住短期波动。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决定他们在市场当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能够对市场主体产生影响,包括对上市公司决策制衡、股权过度集中引发的问题及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有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和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刘新华说,机构投资者应加强自身建设,在知识、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积累和沉淀,不断加强产品业务的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起新型的财富管理型的机构投资者队伍。
2. 国务院:去年末全国社保资金结余3.11万亿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听取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情况汇报。
最近,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向社会公布了审计结果。会议指出,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
会议指出,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关系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一要切实把整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二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三要认真做好整改情况公开工作。在全面公开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结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四要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强化执行管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细化公开内容。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在10月底前将整改情况报告国务院。国务院将在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会议听取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情况的汇报。今年3月至5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4万多名审计人员,重点审计了2011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管理的9项社会保险基金、6项社会救助资金、3项社会福利资金共18项社会保障资金,核查了2005年以来相关数据;延伸审计了29273家企业、4207家医院和8101个村(居)委会。从审计情况看,2011年18项社会保障资金收入2.84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3倍;支出2.11万亿元,增长3倍;年末累计结余3.11万亿元,增长4.35倍。审计表明,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总体安全,基金运行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为稳定公众消费预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社会保障工作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管理不够规范和违纪违规等问题。主要是:社会保险制度衔接不够,部分地区社会保障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部分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资金管理效益不够高,少数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利益。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各地正在组织整改。
会议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初建,下一阶段要全力加强规范化建设。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尽快修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法规。二要健全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三要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建立规范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明确社会保障信息公示和披露的方式和程序。重点加强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
会议强调,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审计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和犯罪线索要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3. 新政“13条”密集研讨 险资管发公募基金尚无时间表
保险投资新政“13条”进入密集意见征集期。新政欲打通保险投资奇经八脉,但细节仍需夯实。
上周,中国保监会召集各大保险资产管理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内部讨论会,针对“新政13条”中《关于拓宽保险资金管理范围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的六条规定进行讨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对于一些新政举措抱持欢迎态度,同时不少人也在呼吁渠道放开应“双向”、“对等”。
会上,保险业讨论多时的设立基金公司一事再度提出。这项议题在《通知》的第六条曾有提及,“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开展公募资产管理业务。”
一位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讨论中提到,保险公司可以设立基金公司,也有可能不设立基金公司,直接用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来申请发行基金产品。如果可以直接发行基金,将是一项重大利好。
此举若落实,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整合自身资源,也有利于其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和增强产品设计能力。
但记者采访了多位保险资管负责人,均对相关政策的推行时间和落实程度表示 “说不准”,“没看到时间表”。
此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可受托管理公积金等事项,也成为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话题。《通知》第六条明确提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企业委托的资金。
不过,保险资管部门能否受托管理住房公积金,包括之前提及进入基金行业,都牵涉部门众多,不仅有保险业主管部门,还有这些相关行业和资金的主管部门如证监会、社保部门等,他们是否同意以及同意放开到什么程度,将对政策推进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意义。
上述人士表示,从监管方面反馈的信息,证监会等部门原则上支持保险资金积极打破壁垒、放开投资渠道等举措。“但具体措施如何推进心里没底。”
担忧并非没有依据。事实上,保险公司尝试开设基金公司的讨论由来已久,但迟迟未能破题。对于基金行业来说,也并不希望看到身边出现一个庞大的“保险大汉”,这不仅会分一杯羹,甚至还可能带走存量基金份额。
截至2012年5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为6.44万亿元,以上限15%可用于投资基金计算,理论上保险资金累计可投资9660亿元基金产品。如果保险公司可以设立基金公司或者自行发行基金产品,势必会给基金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保险投资打破壁垒很正常,重在对等。”
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部门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保险业在尝试打破壁垒,引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机构;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不能限于管理保险资金,亟待走出去。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与合规部总经理蔡红标7月4日在《中国证券报》著文指出,近期,监管部门拟将保险资产公司社会化,从指导思想来看是很大的跨越。
他在文中同时指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具有和其他类型资产管理公司等同的制度空间十分重要。如果金融生态出现大问题,那么即使保险资金实现对外开放,但社会资金实际上还是无法进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种失衡的风险要求我们在顶层制度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
【金融市场】
1. 亚太股市周三走高
亚太股市周三走高,对全球央行推出更多政策放松举措的预期引发股市看涨情绪。澳大利亚股市收盘创七周高点。
东京股市走高,对全球央行推出更多政策放松举措的预期引发股市看涨情绪,推动大盘在清淡交投中走高。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帝石公司(Inpex)等大宗商品相关类股和尼康(Nikon)等出口商类股领涨。日经指数收盘涨37.58点,至9104.17点,涨幅0.4%;前一交易日上涨0.7%。
香港股市收盘持平,投资者对全球央行将推出更多刺激举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预期抵消了获利回吐给市场带来的压力。恒生指数收盘跌25.78点,至19,709.75点,跌幅0.13%。股指小幅下跌结束了此前两个交易日累计上涨3.7%的反弹局面。
中国股市收盘基本持平,投资者对全球央行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的预期抵消了对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基准上证综合指数收盘跌1.88点,至2227.31点,跌幅0.1%;深证综合指数跌4.60点,至931.65点,跌幅0.5%。
澳大利亚股市收盘创七周高点,资源类股带动周期性股票普遍走强;欧洲领导人上周达成的协议可能会提高有关方面推出刺激政策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基准S&P/ASX 200指数收盘上涨1.1%,至盘中高点4172.2点。
新加坡股市收盘持平,因欧洲股市开盘走低令原本乐观的市场情绪受挫,新加坡股市未能守住盘中的温和涨幅。海峡时报指数收盘上涨3.44点,至2,948.77点,涨幅0.1%;盘中最高上涨0.6%,触及2,964.61点。
2. 美股为何持续走高?
美国股市好像哪里不太对劲。没错,我们知道这周的交易是挺奇怪的。周三是美国国庆日(Independence Day),美股周二提前休市,周三闭市一天。周二,市场交投清淡,穿梭在华尔街各主要公司交易大厅里的都是些“板凳队员”。
美股呈现上升走势,几乎没有投资者逆这股潮流而行。
道指周二上涨72点,至12944点,突破13000点指日可待。标普500指数上涨9点,至1374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5点,至2976点。
美国铝业(Alcoa)、卡特彼勒(Caterpillar)、沃尔玛(Wal-Mart)和波音(Boeing)领涨蓝筹股。衡量市场恐慌程度的波动指数VIX下跌0.9%,至16.65。
尽管欧洲形势严峻,一些有关美国经济的数据也十分糟糕,但美国股市依然持续走高。这种交易行为促使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分析师周二上午发布报告说,他们想知道美国股市不受周一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悲观制造业报告的影响是否正常。
毫无疑问,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况:ISM周一公布的数据降至50以下,这是2009年7月以来的首次,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在历经三年复苏后重新回到了起点,开始出现收缩。新订单跌至2001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凯投宏观首席全球经济学家杰索普(Julian Jessop)说,投资者对于疲弱的美国制造业数据泰然处之,他们似乎是在指望大西洋两岸的决策者能够迅速扭转颓势。
杰索普说,我们认为这种沉默的应对似乎有点踌躇满志的意味,市场对周一美国经济数据的乐观反应引人瞩目。
乐观的投资者会说,市场已经消化了糟糕的制造业数据,特别是因为悲观的地区数据已经预示着美国制造业数据会令人不安,而且全球制造业的疲态最终蔓延至美国也不是件令人意外的事。
但是,如果投资者推高股价是因为他们觉得美联储(Fed)会让局势化险为夷并能提振美国步履蹒跚的经济,那么情况无疑有点危险。杰索普认为:
还有一个对于美国制造业数据更为积极的看法是,数据疲弱不过是增加了美联储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几率。这与欧洲、中国甚至是日本等地的央行将于近期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前景相吻合。此外,这与金价大涨也相当一致。不过,把这种糟糕的经济数据视为对股票和大宗商品整体而言的利好消息似乎有点匪夷所思。进一步推出货币刺激政策可能充其量也就能起到限制高风险资产价格下滑的作用。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虽有可能促使更多刺激举措的出台,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些高风险资产的价格目前低于其本来应有的水平。每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效果可能都不如上一轮。
上一条:财经日报(120706)
下一条:财经日报(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