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要闻】
1.“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将明确四大定量指标
“‘十二五’期间,既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在这个时期,要兼顾发展和调整,重化工和低碳经济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同时,城市化进程提速,也会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事实上,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就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但在“十二五”期间,在节能途径上与“十一五”期间有明显不同,“十二五”期间,会更多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不仅仅是中国,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冯飞说。
目前,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具体而言,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恰好相反,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这也说明,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指当年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反过来即代表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为严重的挑战是,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因此,中国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在中国城市化率整体还处在较低水平的阶段,这种调整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调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化率的进程。这两者互进互退,需要共同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主要是:产业梯度转移由“产业链整体式转移”取代“产业链分拆式转移”,“高端技术合作”取代“低端产业转移”;产业由实转虚、由重变轻、由硬变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焦点转变为产业的组织程度和组织效率;而产业政策,即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产业的导向和规划,成为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变量。
“具体政策手段及思路有这样几点。”冯飞进一步对记者阐释,一是以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为手段,以服务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思路可概括为,“促开放、消障碍、树环境”,其中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是关键环节;二是促进技术创新。重点解决产业高端共性技术的供给机制,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大规模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政府以技改贴息的方式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使得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四,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建立落后生产能力的退出机制;五,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六,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据一位参与“十二五”规划的人士介绍,目前,“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
一是“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
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
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其中,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按照三个分类,逐渐推进,最终,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不同程度的规模。
第一类是技术比较成熟、产业基础较好,能够近期发挥作用的产业(如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等产业);第二类是技术进步很快,有可能在近期有较大发展的产业(如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第三类是近期有发展,但中长期战略意义更为显著的产业(如电动汽车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冯飞还建议:“根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将占到生物技术总产量的39%,农业领域应用占到36%,医疗保健领域占到25%,其中工业应用潜力最大。根据这一趋势,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对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领域的投入力度。”
另外,随着工程减排力度加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目前还没有掌握经济、有效的污泥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燃煤氮氧化物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电除尘器供电电源的控制芯片、袋式除尘器的耐高温滤料和脉冲阀、脱硝催化剂、高强度抗污染的垃圾渗滤液膜材料还依赖进口,大机组脱硫装置、脱硝装置、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因此,“十二五”期间,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自行开发生产也将是重点推进的项目。
2. 9月新增贷款或超5000亿 远超信贷投放节奏
有消息人士称,9月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2000多亿元,9家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1020亿元,其中招商银行(600036)新增230亿元,民生银行(600016)新增380亿元。信贷投放总量以及增长节奏都超出监管机构的预期。
8月份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188亿元,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5452亿元,四大行占比约为40%;如果按8月份这一占比,9月份全部新增贷款将超过5000亿元。此前,高盛高华预计9月份发放的人民币贷款至少为5500亿元。
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8月份的数据,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的40%。如果以此比例作为参照,9月份新增人民贷款总额将超过5000亿元。但由于目前的数据并不准确,还需等到央行报告准确数据后才可计算。
高盛高华的研究报告预测,9月份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为人民币5500亿元~6000亿元左右,同比增幅为18.5%。基本持平于8月份的18.6%。季调后月环比折年增幅约为12.4%,低于8月份的27.6%。
高盛高华指出,9月份货币供应和贷款数据比平时的不确定性更大。因为商业银行在9月内发放了大量贷款,而之后在月末几天迫于监管压力而大幅压缩贷款发放,具体削减了多少并不确定。但贷款的减少可能不足以将三季度贷款发放规模限定在政府最初目标之内。
由于政府全年信贷目标为人民币7.5万亿元,四个季度以30%、30%、20%、20%的节奏投放,根据7、8月贷款数据计算,9月份隐含的贷款额度仅有4220亿元。这意味着三季度的货币政策已经明显放松,进而推动了实体经济增速的反弹。
高盛高华认为货币当局会在今年剩余时间里将灵活对待7.5万亿元的信贷目标,如果信贷增长保持在每月约5000亿元的速度,那么经济增长将继续反弹,同时通胀率将保持在相对低位。
与此同时,高盛高华预计9月份M2同比增速可能为19.2%,基本持平于8月份19.1%的水平。季调后月环比折年增幅预计将从8月份的31.3%降至18.6%。
央行数据显示,1~8月份,中国金融机构共投放人民币贷款5.7万亿元,占中国政府今年信贷投放目标7.5万亿元的3/4。如果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按5000亿元计,则前9个月已新增6.2万亿元,完成全年信贷目标的83%。余下3个月的总额为1.3万亿元,月均为4333亿元。信贷投放总量增长节奏超出监管机构预期。
央行此前一直强调今年要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努力做到信贷资金相对均衡投放。按照全年各季“3、3、2、2”的传统投放节奏,以及每个季度内4:4:2的投放安排来看,9月新增贷款应控制在2800亿元左右。但这次市场预计9月新增贷款5000亿元左右,这大大超出监管部门的信贷投放规模和节奏。
分析人士指出,最近两个月经济增速均高于预期,货币当局对通胀的担忧以及控制通胀的压力正在加大,不排除9月CPI同比增幅会创出新高。为控制通胀,央行须收紧信贷闸门。
3. 周小川:中国年内不加息
当地时间10月10日,在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当前最紧要的问题除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巩固经济复苏成果,还要降低通胀压力,为人民币后期升值寻找空间。
为期三天的IMF年会并没有拿出一套应对全球经济增长失衡及货币战紧张局势的具体方案。有分析认为,投资者会继续抛售美元,新兴市场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除非各国财政首脑能在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G20)拿出具体的遏制措施,否则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将严重危害全球经济。
周小川在年会最后一天表示,虽然一些国家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但中国当前通胀率还在上升,升值只能循序渐进。从8月份的经济数据看,通胀率已经升至3.5%,若想将其保持在3%以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也只有通胀率保持在相对低位时,人民币升值预期才会加大。
周小川重申道:“我个人认为,只有保持低通胀和稳住经济发展,人民币才会稳步升值。”中国已经意识到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也正在准备把投向制造业的资金挪向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周小川说:“因为财政刺激和货币政策已经发挥了相应作用,现阶段中国不能急于控制通胀率,不过,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份可行性高的中期计划。”他表示,今年内,中国不会加息,不过也承认说,房价涨速过快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负面影响,但坚信决策者有能力调控好房价走势。
4. 美联储报告显示可能采取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2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将继续把联邦公开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并可能在“不久”推出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
根据当天公布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9月份的会议纪录,美联储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同时也小幅调低了2011年的经济增速。
会议纪录披露,很多与会者指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太低,不足以降低失业率,或者通胀率继续低于美联储认为的适当水平,美联储将采取额外的宽松货币政策。不过,这一政策仍要视近期的经济形势和前景而定。
美联储的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被市场解读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即美联储收购国债和机构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曾经采取过定量宽松政策。今年夏天,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联储的年度会议上释放了实施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的信号。
美联储一些高级官员在近期的讲话显示,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规模将小于上一轮的1.7万亿美元。该政策有效压低了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向深陷困境的房地产市场提供支持。有市场人士预计,本轮定量宽松政策注入的流动性约为1万亿美元。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举行8次货币政策决策例会。最近的一次会议在9月21日举行。这次会议上,美联储继续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低水平。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戴维•塞门斯对新华社记者说,本次会议纪录明确显示,如果经济展望不发生剧烈变化,美联储有望将在较短时间内采取行动。不过,一个积极的情况是,美联储的决策者们没有预见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
美联储的下一次利率决策例会定于11月2日至3日举行。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额度与结构。
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的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造成美元进一步贬值,对世界经济形成广泛影响。
【金融市场】
1. 亚太股市周二多数下跌
亚太股市周二多数下跌,东京股市大幅下挫,主要受日圆走强和上市公司业绩拖累。香港股市也在连日上涨后遭回吐盘压制。
东京股市周二大幅下挫,美元兑日圆跌至近15年低点令投资者感到恐慌,权重股Fast Retailing意外下调全年利润预期也令市场人气受挫。日经指数收盘跌200.24点,至9,388.64点,跌幅2.1%,创9月8日以来最大百分比跌幅。包括东京证交所一部所有股票的东证指数跌14.84点,至824.60点,跌幅1.8%,33个分类指数中有32个收盘下跌。大阪证交所日经指数期货收盘跌180点,至9400点,跌幅1.9%。
香港股市收盘走低,结束此前连续六个交易日的涨势,主要受地产类股遭遇获利回吐以及中资银行股下滑拖累。中资银行类股走低是因为有报导称,中国政府已经暂时上调了六家主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恒生指数收盘下跌85.61点,至23,121.70点,跌幅0.37%;盘中交易区间为23,055.61-23,254.14点。恒生指数此前六个交易日累计上涨了3.8%。市场成交额总计831.4亿港元,低于周一的952.1亿港元。
中国股市周二创下五个月来的收盘新高,金属类股连续第三个交易日领涨大盘,主要由于市场预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Fed)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进而将有助于抬高大宗商品价格。基准的上证综合指数收盘涨34.47点,至2841.41点,涨幅1.2%,创下5月5日收于2857.15点以来的最高收盘水平。深证综合指数涨8.63点,至1220.77点,涨幅0.7%。2010年十月股指期货收盘涨0.7%,至3154.6点。中国股指期货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沪深300指数收盘涨1.3%,至3172.73点。
澳大利亚股市周二触及五日低点,材料类股引领大盘下跌;这与澳元和美国股指期货等其他风险性资产的跌势一致。基准S&P/ASX 200指数收盘跌79.3点,至4618.2点,跌幅1.7%;盘中一度跌至4617.4点。这是两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该指数周一触及五个月高点4713.0点。
新加坡股市收盘下滑,因为投资者在未来几个交易日发布业绩前进行了小规模获利回吐,并且市场预计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提振疲软的经济增长。海峡时报指数下降14.05点,报收于3,149.36点,跌幅0.4%,回吐了周一的全部涨幅。大盘下跌股和上升股的比例为354比129。市场成交量为19.1亿股,周一的成交量为23.7亿股。
2. 美股收盘小涨 得益于美联储会议纪要
美国股市周二小幅走高,之前公布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Fed) 9月份会议纪要增强了市场对于央行将进一步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的信心。
道琼斯指数收盘涨10.06点,至11020.40点,涨幅0.0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15.59点,至2417.92点,涨幅0.65%;标准普尔500指数涨4.45点,至1169.77点,涨幅0.38%。
美国周二早盘告跌,但在Fed公布9月份会议后掉头走高。这份会议纪要内容显示,Fed官员们讨论的主题是,如果消费者价格依然过低而失业率却过高,则需购买更多美国国债或采取其他调控通货膨胀的新措施。而且纪要内容还显示,Fed官员下调了对2011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并预计核心通胀率明年将进一步下滑。
金融和科技类股领涨,因投资者对英特尔(Intel)和摩根大通(J.P. Morgan)的业绩充满信心。英特尔涨21美分,至19.77美元,涨幅1.1%,该公司将于周二盘后公布业绩;摩根大通涨67美分,至40.4美元,涨幅1.7%,该公司将于周三早晨公布业绩。同时,领涨道指成份股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涨37美分,至13.52美元,涨幅2.8%。
不过能源、工业和材料类股下跌,因市场再度开始担忧中国收紧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
市场关注个股方面,辉瑞公司(Pfizer)涨10美分,至17.48美元,涨幅0.6%。该公司将以36亿美元收购King Pharmaceuticals,这是药品行业面临专利到期危机之际,又一起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竞争对手的交易。King Pharmaceuticals涨3.99美元,至14.14美元,涨幅39%。
Global Payments跌3.44美元,至38.9美元,跌幅8.1%。该公司第一财政季度利润下滑15%,核心利润意外下滑,不过收入温和增长。
上一条:财经日报(101014)
下一条:财经日报(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