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楼市遇冷凸显政府抑制房地产投机的决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时间:2017-10-10         点击量1786

  作为传统“金九银十”的楼市销售旺季,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有点冷。数据显示,30个城市网签大幅下跌,平均跌幅达到八成,成交量创近三年来最低。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长假前7日,北京(楼盘)楼市合计签约143套,同比下跌65%,是2009年来的历史最低值。同期上海(楼盘)网签新建住宅178套,同比2016年同期的784套,跌幅达78%;深圳(楼盘)网签445套,同比2016年同期的508套下降13%。另外,该机构的数据也显示,包括南京(楼盘)等热点二线城市成交量也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南京网签457套,同比2016年同期的905套下降了50%;福州(楼盘)网签345套,同比2016年同期的540套下调了36%。

  另据统计,今年1至9月,北京、上海、广州(楼盘)、深圳等一线城市,年内平均成交跌幅达到了40%,其中北京跌幅达到了45%,深圳达到了47%。此前热点二线城市中,南京下调了57%,福州下调60%。

  事实上,国庆期间热点城市楼市遇冷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在国庆节前一周,包括西安(楼盘)、南昌(楼盘)、南宁、长沙(楼盘)、贵阳、桂林(楼盘)、海南(楼盘)、宁波(楼盘)、福建等在内的二三线城市和省份掀起了新一轮密集的楼市调控,各种限售措施成为此轮政策的集中发力点。而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开始提高首套房的按揭利率,并且严厉打击消费贷曲线进入楼市。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投机者在国庆节期间推动楼市走高的可能,因为经过整整一年的调控,楼市得到抑制的同时,也积蓄了反弹的力量。

  2016年楼市过热导致去年中国“十一”长假前后发起了一轮密集的房地产调控潮(业内称“9·30”调控),到现在调控已满“一周年”。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又升级了两轮楼市调控,最终中国房地产市场疯涨得到了抑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8月份,中国15个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环比全线“止涨”。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长期机制陆续出台,包括建立保障房住宅体系,推出共有产权住房、公租房等等,甚至一些城市探索“租售同权”改革。在一线城市,新推出的土地大部分要求用于保障房住宅的供应。当然,这些改变地产市场结构的政策刚刚推出,到真实增加市场供给还需要一段建设周期,因此,对市场的影响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政策落地,可能会扭转市场的某种非理性预期,真正落实“住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

  经历一周年的调控后,现在需要反思的是为何中国楼市周期性的过热,这与中国经济比较平稳的增速并不合拍,与国民收入增幅也不协调,一定有某种内在的机制扭曲了市场本身。我们建立长效机制必须以反思产生这种扭曲的制度缺陷为基础,才能建立更好的长效机制,避免再次落入楼市失控的陷阱。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总目标,这项改革的实现必须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有效的限制,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看上去似乎存在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地产企业可以捂盘、可以操控价格等等。但是,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素的非市场化,比如土地。目前来看,长效机制的建立将地产供给分为了商业与保障两部分,而根本的因素是土地用途的改变。

  其次,投资与投机性需求在过去十几年里占比比较大,是推动楼市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这根植于货币政策宽松刺激过多的投资性需求,另一方面,投资与投机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以及抑制,这会变相鼓励这些行为为楼市过热推波助澜。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楼市正本清源提供了目标与方向。

  中国地产市场的改革刚刚启动,长效机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让国人居有定所,不为居住所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居住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让资产泡沫逐渐消退,降低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成本,才能有效发展实体经济,刺激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与创造,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