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1. 去库存政策持续发力 80城住宅库存同比连降27个月
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政策持续发力,商品房库存延续下跌态势。27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受监测的8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39490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1%,同比减少10.1%,已经连续27个月同比下跌。
对比历史数据,当前全国80城库存规模相当于2013年8月的水平,即库存规模回落到了四年前。事实上,2015年以来全国80城库存规模就呈现出持续性下跌态势,这也意味着全国去库存“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来看,各线城市楼市库存普遍下跌。截至10月底,一、二以及三四线8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分别为2168万平方米、23884万平方米和13438万平方米,环比增幅分别为-2.2%、-2.4%和-1.5%,同比增幅分别为-17.6%、-9.6%和-9.6%。这些城市均出现了环比和同比下滑态势,未来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库存偏少的城市,补库存的空间依然较大。
10月,80个城市中有67个城市库存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另有13个城市库存出现了同比增长。其中珠海、合肥和惠州三个城市库存上升幅度较大,同比增幅分别达到95%、79%和77%。80个城市中,有67个城市的库存出现了同比下滑态势,其中杭州、柳州和马鞍山的同比跌幅较大,分别为55%、49%和38%。库存同比下跌的城市数量明显多于上升的数量,80城补库存的节奏需要加快。
从供求结构来看,2017年10月商品住宅新增供应规模整体上小于成交规模。8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新增成交量为361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5%,同比减少27.2%。对比供应数据,10月楼市供小于求,使得库存规模总体上有所下滑。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认为,各地普遍实行严格预售审批政策,是库存减少的主要原因。“2017年10月,8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度新批准预售面积为2782万平方米,环比减少33.3%,同比减少36.4%。总体上看,10月房企推盘节奏有所放缓。这也说明当前预售证管控政策依然是比较严厉的,且超乎预期。”他说。
严跃进表示,“今年前十个月,全国80个城市新批准的预售面积为3271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6.5%。预售证发放规模减少,一方面和各地前两年供地节奏放缓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各地价格管控有关。实际情况是,很多高价楼盘若不主动调低申报价格,那么就会面临无法获得预售证的尴尬。”
从存销比来看,10月,8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即库存去化周期为10.8个月,该数值和9月持平。
此外,截至10月,一、二和三四线8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11.9、10.7和10.9个月。相比9月11.6、10.6和10.8个月的数值,三类城市均有所反弹。严跃进表示,“观察近期这三类城市的存销比数据,纵向看,基本都呈现了在低位水平上微小反弹的态势。从横向看,一线城市的去化周期甚至比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要大,已经增长到压迫房价下跌的程度,这也可以解释近几个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城房价指数中,一线城市房价指数率先下跌的现象。”
“今年前十月全国楼市深度调整,充分体现了调控政策效应。尤其是一些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在预售证发放上持续收紧,这对于督促房企降价、稳定房价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严跃进表示,“从短期来看,至少在今年年底前,考虑到房价稳定的政策导向没有变化,所以年底前部分城市依然会执行较为严厉的预售证管控政策,这会制约库存规模的上升速度。”
2. 明年房地产调控将更重视完善供给
明年房地产政策将如何发力?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在武汉召开的部分省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引发业界关注。
会议提出,“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好市场预期,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这表明,会议的主题同十九大报告重申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脉相承,为明年的调控政策定了调。会议选择在武汉召开,则意味着在东部的一二线城市逐渐降温之后,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
明年之所以延续“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可能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已经转移。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房子主要集中在开发商手中,不少城市面临库存过高的问题,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日子都不好过,甚至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但在经历了一轮去库存和转杠杆之后,房子已经由开发商转移到居民户手中,企业经营状况好转,高库存局面缓解,但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则大幅攀升。目前居民部门的负债收入比已经超过1倍,达到一个比较危险的水平。不过,由于库存大幅减少,而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仍相对稳健,房地产调控所面临的掣肘要相对小很多。
二是中央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提高。十九大报告中没有再提GDP翻番目标,而是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预示着中央已经放宽了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转而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作为增长抓手的角色就有所削弱,从而也没必要对调控政策进行调整。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房价显然是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三是为长效机制的出台创造环境。归根结底,房地产调控都属于相机抉择的短期政策,即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压制市场需求,一旦经济下行压力显现,调控方向很快就会逆转,随后市场会出现报复性反弹。这种情形在过去几轮调控中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也在相当程度上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加紧推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希望结束这种调控时松时紧、房价大起大落的局面。但在这种机制最终出台之前,还需要延续目前的调控政策,为长效机制的推出创造环境、赢得时间。
除了调控基调不放松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次会议强调要完善住房供给和保障体系,有效调整供给结构,包括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对新市民的公租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继续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等,这些都意味着房地产调控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导思想将逐渐由“去库存”向完善供给过渡。
3. 官媒头版头条: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近期,有关上市公司股份“解禁潮”“减持潮”的担忧再度升温。笔者认为,由于监管措施更加精准、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投融资氛围更加理性,形成“解禁潮”“减持潮”的条件并不具备,投资者无须恐慌。也奉劝一些分析人士,不要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
上市公司股份“解禁潮”的说法由来已久,并且多次引发市场忧虑甚至恐慌。这是因为:一、股份限售期满后必然会有一部分股份选择流动;二、一部分二级市场投资者过于关注市场上流通筹码的规模;三、不正确的投资心态作怪,对正常的解禁安排神经过敏,一“解”就慌。
针对市场制度短板,广大市场参与者多有呼吁,监管层深入调研国内外市场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措施,为股份解禁铺设了“平滑轨道”,安装了“减震装置”。
目前,已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减持行为,使之规范有序、细水长流。比如,上市公司首发上市前股东及非公开发行股东在解禁后连续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在减持前后还需要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大量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股份并不马上进入二级市场,大宗交易的受让方需要遵守6个月的限售期。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遵守前述比例的基础上,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总数的50%。
2017年5月底发布减持新规以来,实施效果总体是好的。一是减持规模有所下降,缓解了市场忧虑。自新规发布至11月27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较2017年初至新规发布前日均减持金额下降12.8%。二是减持行为得到规范,减持乱象明显减少。“断崖式”、“清仓式”减持锐减,“忽悠式”减持得到有效遏制,“过桥式”减持显著减少。三是信息披露更加严格,市场预期更加明确。绝大多数大股东、董监高均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有效防范了大股东、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精准”减持、涉嫌内幕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四是投融资趋于理性,套利冲动受到抑制。目前,不少上市公司股价进入更加合理的投资区间,即使限售股份解禁后,也不会出现大幅回落。
上市公司股份解禁不再是“洪水猛兽”,还与以下制度性、市场性原因有关:一、市场中长线资金显著增加,以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出色代表。二、大量产业资本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增持估值合理的上市公司股票已成为常态,股份解禁“释放期”往往也是其入场的“机遇期”。它们是平衡减持的重要力量。三、解禁释放期也是检验公司经营优劣的重要窗口期,估值合理的好公司不惧怕解禁,对公司看好的股东不会选择抛售股票。正所谓“解禁方显英雄本色”。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已十分严密,上市公司及其重要股东等运行的透明度显著提高,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的基础更牢固,解禁导致的利空效应已大大递减。
今年12月份到明年1月份期间,上市公司股份解禁规模比以往有所增加。其中,今年12月份股份解禁规模为3804.56亿元,2018年1月份股份解禁规模为4626.4亿元。根据财务判断和实际需要,会有一部分股东减持股票,市场上担心这会对股指走势造成影响。但是,由于已经为股份解禁铺设了“平滑轨道”,安装了“减震装置”,其影响将是有限度的。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在于,解禁规模、可减持规模、实际减持规模是三个依次递减的概念。上述8400多亿元解禁股市值规模只是依据规则和承诺的测算,限售股份到期解禁不等于也不可能马上全额减持,实际减持规模远远小于解禁规模。2017年5月底发布减持新规至11月27日,沪深两市日均减持金额27.8亿元,是一个现实的参照。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还在于,在监管环境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决定股价的根本因素是业绩和成长性,适量的筹码扩张不足以改变其估值曲线。目前多数股票处于理性投资区间,此次股份解禁周期不会改变沪深股市大盘运行的大趋势。
借解禁周期制造“砸盘幻觉”不可能成立,原因也在于,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资金流入流出是投资者的自由选择,并且,产业资本的减持、增持可以有效地平抑二级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还要看到减持中的积极因素,部分股东减持是早期创投资本退出的必然过程。这些机构和个人股东退出后,大量资金将再次流入创新创业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股市正朝着投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大路前行,上市公司股份解禁安排作为这条大路的必要组成部分,将显得更加成熟、稳健和从容。
金融市场
1. 收评:黑周一再现!沪指跌近1%深指跌近2% 芯片、5G现跌停潮
上周末的资管新规落地,使得资管业务的统一监管框架进一步明朗,但是监管新规并未有打消市场对于监管政策的担忧,且12月底还面临美联储加息,无利好情况下市场难以走出趋势性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2个月,市场面临较大解禁压力。2017年12月,两市A股限售股解禁市值超2900亿元。2018年1月将现解禁高峰,解禁市值达5700亿元,其中不乏一些大市值股票。近期来看,减持公告层出不穷,一些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股票在解禁后必然会遭受巨大抛售压力。随着解禁潮的临近,市场对其担忧也在逐渐上升。
今日两市小幅低开后震荡下行,创业板逆势翻红。午后银行股持续下探,个股全线翻绿,三大股指全线部下挫。截止收盘,沪指收报3322.23点,跌0.94%,成交额2058亿。深成指收报10954.18点,跌1.92%,成交额2256亿。创业板收报1760.90点,跌1.22%,成交额547亿。
盘面上,芯片、5G概念股呈现跌停潮,有色金属午后跳水,白马股跌跌不休,雄安板块逆市向好。
流动性方面,周一央行进行700亿7天、600亿14天和100亿63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1400亿逆回购到期,完全对冲到期资金规模。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本周(11月25日-12月1日)央行公开市场将有9500亿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到周五分别到期1400亿、2500亿、2400亿、2800亿、400亿,无正回购和央票到期。
市场人士称,前几日资金面延续紧张,主要资金利率多数上行;不过从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情况看,央行仍延续了“通过多种工具手段‘削峰填谷’,稳定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的操作思路。尽管年前资金面难免波动,但预计央行仍将适时适量精准调控,维护流动性的平稳运行。
两融余额两连降。截至11月24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10298.6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0368.43亿元减少69.79亿元。
海通策略:最近一周A股继续下跌,这是10月底以来市场调整的发酵,性质类似于16年4-6月、16年12月-17年1月、17年4-5月。利率上行已经从国债扩散到信用债,股市回调从高估绩差股蔓延到绩优白马股,调整进入路程中段,后期可能出现情绪恶化的错杀。维持10月底观点,短期谨慎、耐得住抄底冲动,中期乐观、等得起未来机会。继续跟踪政策面动向,比如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申万宏源钱启敏:随着沪深股市持续反弹,周K线指标在高位反复钝化并且出现顶背离,历史上但凡周K线高位死叉向下修复,都会引发市场出现周K线级别的阶段性调整,从5178点以来前后已出现过六次,因此市场已经积蓄了较强的技术性调整的要求,目前这一调整已经展开。至上周末,上证指数周KDJ指标仍在50以上,加上此前反复钝化,因此调整还没有到位。从日K线看,11月13日3450点到11月20日3337点为下跌A小浪,随后进入3天的反弹B小浪,从上周四进入C小浪下跌,上周五低点3328点已经低于A浪低点,符合技术浪型要求。不过,由于C浪下跌才开始两天,显然没有到位,因此后续还会有持续探底要求。如果把这轮调整看作是上证指数从5月中旬3016点上涨到11月中旬3450点的总体修复,那么从时间看,这轮周线级别的调整可能持续6到8周,即两个月左右,到今年底或明年初。
2.标普纳指齐收跌 美油跌超1%
标普500指数收跌1.00点,跌幅0.04%,报2601.42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涨22.79点,涨幅0.10%,报23580.78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跌10.64点,跌幅0.15%,报6878.52点。
美国芯片股普遍下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涨1.47%,苹果收跌0.5%,英伟达收跌1.3%,AMD收涨1.49%,英特尔收跌0.58%,高通收跌1.12%。
周一是美国传统网购节“网络星期一”,追踪标普零售板块的ETF XRT一度涨超1%,收盘时涨幅收窄至0.19%。电商巨头亚马逊盘初涨近2%,一度刷新盘中纪录高位至1213.41美元。其后涨幅收窄至0.83%,刷新收盘纪录高位至1196.36美元。沃尔玛周一开盘涨近1%,收盘时涨幅收窄至0.01%。
中概股方面,京东收跌1.4%,阿里巴巴收跌1.65%,微博收跌2.66%,网易收跌3.1%,新浪收跌3.57%,陌陌收跌3.86%,迅雷收跌15.66%,脱离上周五所创收盘纪录高位24.91美元、结束连续六个交易日创收盘纪录高位的趋势,并使得2017年涨幅收窄至444.3%。
继上周五单日暴跌近四成后,周一红黄蓝股价开盘涨超8%,10分钟内涨超13%,重回18.5美元发行价上方,最终收涨9.42%,略不足发行价。
投行Stifel分析师认为趣店超跌,今日趣店盘前涨约3.1%,开盘后一路上扬,涨超20%,其后涨幅收窄至10.56%,收报13.51美元。现金贷类中概股涨跌不一,信而富收涨4.47%,简普科技收涨2.86%,宜人贷收涨2.48%,和信贷收跌1.2%,鲈乡小贷收跌1.27%。
欧股收跌,科技股和银行板块跌幅居前。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0.35%,报1514.56点。欧洲STOXX 600指数收跌0.46%,报384.87点,创11月17日以来收盘新低,其中科技指数收跌0.72%、银行指数收跌0.73%。德国DAX 30指数收跌0.46%,报13000.20点,较11月3日所创收盘纪录高位回调3.55%。
上一条:财经日报(171130)
下一条:财经日报(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