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1.违约加速市场出清 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5月以来,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突发债务危机,中安消、凯迪生态相继违约,令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迅速升温。尽管9日“17盾安SCP008”如期兑付,但债券市场延续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3.70%关口上方,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升,表明投资者的谨慎情绪犹存。
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打破我国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以来,近几年债券违约的数量加速增长并逐步进入常态化趋势,违约主体从民营企业扩至央企、地方国企等,违约的债券品种也呈扩大趋势,目前仅有城投债等少数品种尚未发生实质性违约。
要正确理解这些信用风险事件,需放到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下来看。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稳步推进。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煤炭、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首当其冲,一些经营不善、现金流恶化、债务负担重、再融资困难的弱资质企业成为主要的违约主体。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此前货币宽松的背景下,债券市场大规模扩容,当债务扩张的引擎开始熄火,随之而来的就是庞大债务规模下的存量调整,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结构性出清。债券违约事件增多,纠正了过去债券投资对于信用风险的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刚性兑付令风险资产定价回归风险特性,与降低整个社会融资成本并不矛盾。对于债券市场而言,违约事件不仅有利于推动信用债投资回归风险定价本源,实现风险收益的匹配,而且中长期内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
对债券投资者而言,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时代已经开启,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信用风险事件密集爆发导致债券市场调整的情形屡见不鲜。例如,去年二季度,基本面和流动性都相对稳定,但短期信用事件的频发大幅推升信用债收益率,导致信用利差明显走扩。
进一步看,今年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结构性去杠杆持续推进,叠加信用债到期量较大、企业盈利边际变差、再融资压力加大等因素,结构性出清仍将延续,这也意味着后续信用违约事件仍将陆续发生,尤其对中低等级发行主体风险的担忧在增加。
不过,考虑到去年以来我国经济趋稳向好的态势更加巩固,经过本轮经济复苏以及供给侧改革,过去风险较大的过剩行业资产负债表修复比较明显,加上企业前期积累的现金流仍有支撑,今年债券违约仍在可控范围内,信用风险仍不是主导债券市场走势的主要矛盾。
至于投资者应如何做好信用风险筛查,过去的违约案例可提供镜鉴。债券违约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六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公司经营因素、公司财务因素、公司治理不善、意外因素和对外担保。债券违约往往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最终因现金流不足导致无法偿付。对投资者而言,民企公司治理和控制人风险需更加重视,前期投资激进、高溢价收购扩张、过度负债的企业值得警惕,对外担保引发或有债务风险也需要关注。总的来说,坚持防御策略为主,规避资质较差的低等级债券是基本原则。
2.重提“扩大内需”决非走投资拉动老路
近半个月以来,相关部委和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如商务部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8年消费升级行动计划重点工作,近期还将同有关部门研究扩大进口的有关政策。福建、云南、河北、广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方案。
4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是2013年12月以来中央层面的会议中再次强调“扩大内需”的表述。其背景,一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使出口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二是由于国内经济仍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随着金融条件的收紧,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都有可能出现放缓。
但是,“扩大内需”并不是“扩大总需求”,这意味着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且中央强调扩大内需应同调整结构相结合,这就决定了不会走依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的老路。结合中央近期的一系列表述,预计扩大内需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扩大进口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我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释放出主动扩大进口的信号之后,近期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陆续出台。未来政策将涉及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关税、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以及通关的便利化,对跨境电商的进口鼓励政策等。
我国此前采用偏向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模式,从而形成了顺差偏好和外储情结,但近年来政策思路正在转向。事实上,贸易利益的真正实现应该是用出口获得外汇,进口本国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进而提升本国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所以,扩大进口不应该是国民收入的减分项,而应成为拉动国内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二是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改善消费结构。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据悉,商务部今年将重点围绕扩大服务消费、发展中高端消费、促进绿色循环消费、推动消费渠道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工信部将重点推动信息消费扩大升级。
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不言而喻。去年以来,居民消费出现了明显的升级趋势,表现为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必须消费向可选消费转移、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移等,消费在成为最大增长动力的同时也确保了经济的韧性。
三是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通过这些领域的有效投资,以补齐供给端的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央重提“持续扩大内需”以及政策的边际调整,有声音认为房地产投资将重新成为稳增长的抓手。这种看法属于对形势的误判。住建部近日约谈部分地方政府负责人,再次强调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已经表明了中央的态度。未来有效投资的重点除了重大基础设施之外,预计会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总之,无论是扩大进口、促进消费升级还是扩大有效投资,从中央层面而言,都有其逻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所以,重提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的改弦更张,各方应从“与加快调整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予以贯彻落实。
3.投机行为屡禁不止 多地再收紧涉房政策
10日,成都市房管局消息称,将针对在调控政策实行中存在的恶意炒作、造谣生事等问题,加大市场整治力度。通过严格执行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调控政策,加大市场整治力度、构建租购并举的供应体系等调控举措,维护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事实上,就在9日,住建部对成都与太原两市政府相关人员进行约谈,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落实地方调控主体责任,因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此次集中约谈的城市,近两月楼市热度较高,投资需求旺盛,房价明显上涨。而在此前,住建部刚刚完成对西安、海口、三亚、长春、哈尔滨、昆明、大连、贵阳、徐州、佛山等10个城市的约谈。
张大伟指出,大量“投机”购房者仍存,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购房热情激增。
事实上,此前在自贸港政策发布后,海南部分市场的确出现了非理性现象。近日,自朝韩和谈及朝鲜宣布弃核等消息影响,辽宁丹东房价从4月20日左右开始,短时间内暴涨,不少原本滞销楼盘出现“一日一价”的行情。
部分房企存在违规销售现象。日前大厂早安北京项目被曝连夜排队,最后经查发现一方面是开发商存在雇人排队吸引购房者,另一方面,打限购擦边球,通过补缴社保帮助投资者破除购房限制。
除此之外,部分地方政府也存在变相放松调控的迹象。张大伟指出,部分城市人口引进的门槛过低,容易引起非理性的判断。
“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地方政府的约谈或将继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中央层面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方向不会改变,调控力度也不会因市场下滑而放松,购房者应改变过去‘投机’想法。”
金融市场
1. A股尾盘拉升 成交量低迷背后:外资四天累计净流入超100亿
周四(5月10日),A股尾盘上扬,市场做多气氛升温,不过分析师指出,昨日休整一天后,今日在小幅震荡中温和上涨,但量能未有效放大,显示盘中观望气氛仍重。
今天沪深两市开盘走高,随后窄幅震荡,延续上个交易日的震荡格局,午后延续弱势盘整的态势,逼近尾盘,三大股指出现明显反弹迹象,创业板翻红且持续走高,沪指涨幅也不断扩大。
截止收盘:沪指收报3174.41点,涨0.48%,成交额1654亿。深成指收报10729.77点,涨0.38%,成交额2473亿。创业板收报1865.36点,涨0.51%,成交额903亿。
板块个股:板块方面,粤港自贸概念股强势领涨,海南、深圳国改居板块涨幅榜前列,集成电路、国产软件、芯片等板块下跌。个股方面,两市60余股涨停,仍有超过1000家个股下跌。
沪&深股通:截至15:01,沪股通每日额度520亿元剩余501.60亿元,占比96%。截至15:01,深股通每日额度520亿元剩余506.65亿元,占比97%。沪股通和深股通净买入18.4亿元和13.35亿元。本周前四个交易日,外资累计净流入金额超过100亿元。
资金面:
1、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进行200亿元人民币7天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人民币14天期逆回购操作。因今日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200亿元。
2、截至5月9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5937.0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3.03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3870.97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2.97亿元;两市合计9808.0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6亿元。
消息面:
1、昨日,中国同意给予日方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2000亿元人民币的配额。此外,根据安排,A股将于6月1日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在此之前,MSCI将于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公布其半年度指数调整的结果。
2、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增速连续2个月下滑,并重回“1时代”。4月CPI同比增幅虽然有所下行,但仍低于市场预期。机构普遍分析,2018年通胀压力难寻。
2.苹果创新高 道指连涨六日 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3%
周四(5月10日),标普500指数收涨25.28点,涨幅0.94%,报2723.07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涨196.99点,涨幅0.80%,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涨,报24739.53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涨65.07点,涨幅0.89%,报7404.98点。
E-Trade公司主管投资策略的副总裁Mike Loewengart向CNBC表示:“今天的CPI数据,与那些杞人忧天者发出的通胀将会大幅跃升的警告有着天壤之别。通胀率仍然处在联储感到舒服的2%的水平,所以有些人认为它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在经济状况强劲、增长动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这种CPI数据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满意。”
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英伟达齐创收盘历史新高。
苹果收涨1.43%,报190.04点,连续五个交易日创收盘历史新高。 亚马逊收涨0.07%,报1609.08美元,也创收盘纪录新高。
Facebook股价收涨1.53%,至283.53美元,完全收复剑桥分析丑闻以来的失地。
微软收涨1%,报97.91美元,创收盘历史新高,市值7448.1亿美元。 英伟达收涨1.7%,报260.13美元,连续两天创收盘历史新高。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涨1.52%,Facebook收涨1.57%,AMD收涨1.51%,英特尔收涨1.18%,奈飞则收跌0.21%,特斯拉收跌0.6%。
中概股阿里巴巴收涨0.27%,京东收跌0.78%,新浪收涨3.21%,微博收涨2.66%,百度收涨2.83%,爱奇艺收涨11.28%、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幅超过11%且是4月16日以来再创收盘历史新高,网易收涨2.67%。
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0.12%,报1537.72点。欧洲STOXX 600指数收跌0.12%,报391.97点。
德国DAX 30指数收涨0.62%,报13022.87点,为2月1日以来首次收于13000点整数位心理关口上方。法国CAC 40指数收涨0.20%,报5545.95点。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涨0.50%,报7700.97点,创1月23日以来收盘新高。
上一条:财经日报(180514)
下一条:财经日报(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