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会议还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
业内普遍认为,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升级,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指明10大重点发展领域,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有望引入“互联网+”作为重要发展思路,而具体的实施路线图也已基本成型。
亮点顺应“互联网+”趋势
会议指出,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业内普遍表示,“互联网+”概念,在两会期间和“中国制造2025”同时提出,本身就值得关注;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明确了顺应“互联网+”概念,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将有望引入“互联网+”作为重要发展思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此前就表示,“互联网+”与工业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工业互联网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也注意到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据估算,在未来20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苗圩还强调,“互联网+”具有很大的空间发展。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和售后服务、采购环节,如B2C和B2B;今后在制造环节将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全新的生产方式。
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互联网+”的重要意义,是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互联网+”将以此激活中国制造业,并对中国经济升级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实际上是从增量到存量的改革路径,互联网融合传统企业、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这两支力量融合在一起将创造新的、更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并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
路径重点发展10大领域
此次常务会议还明确,“中国制造2025”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对此,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提出10大重点发展领域,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苗圩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根据这个思路,在中国工程院的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随后工信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工信部会议则透露,10大重点发展领域是根据我国制造业现有情况和优势确定的,除了推动我国急需的技术和领域发展外,还会继续促进目前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发展,以此确保中国制造的全面升级和未来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的转型升级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此前表示,中国制造业一度出现“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存在资本游离、人才流失、要素转移、效益低下等问题;而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还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因此,“中国制造2025”适时地提出未来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无疑是给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规划出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博时基金研报表示,中国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阶段,如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核心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路线和标准也有待制定统一,工业4.0将是中国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则将成为工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支撑后续政策有望陆续出台
此次常务会议同时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取得实效,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通过不懈努力奋斗,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据此,“中国制造2025”的后续配套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其中将包括各界关注的财税、金融、人才政策。
事实上,“中国制造2015”提出后,业界专家就提醒,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任重道远。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集中整合资源,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定相应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并购。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绿色制造。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冯晓还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版的工业4.0,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德国的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学习。但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不推荐德国在1880年工业化初期建立的“学徒”体制。而是应该根据目前技术快速更新的趋势,建立与职业并行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可以学习德国,建立一些特殊的职业学校,或是与职业相关的大学课程,并以此形成与职业结合的终身教育。
除此之外,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还需要加快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公路、铁路为代表的物流网络、传统金融机构、能源设施和零售网络,是传统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宽带、云计算中心、互联网金融机构等软硬件设施,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未来应给予发展支持,进而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支撑。
对此,工信部近期表示,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宽带中国”行动计划;同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出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此外,工信部还表示,将制定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记者 侯云龙
金融市场
金融投入“三农”绩效显著
近年来,在多个部门多项政策支持和广大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3.2%,较2007年增加2.86倍,年均复合增长21.7%。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6.4%,较2007年末增长299.9%,7年间平均年增速22.0%;全口径涉农贷款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8.1%,涉农贷款较2007年末增长285.9%,7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1.7%。
从数据显示的情况看,农村、农户、涉农等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2014年,人民银行于4月和6月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个和0.5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两次定向降准发挥了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扶持‘三农’效果显著。”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表示,去年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
农村金融服务呈现三大特点
“近两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突出了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体系性。二是突出了条块结合的综合配套改革。三是突出了以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升级。”陆磊称。
这两年来,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支农政策,加强定向调控,财税、货币、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在货币信贷政策上,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在税收政策上,2014年中央财政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幅超过15%的机构奖励政策扩大到25省区,继续试点向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继续向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基于贷款余额2%补贴,延续农户小额贷款免征营业税、对农业保险减征所得税、营业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扩大到全国,财政与金融部门联合组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在金融扶贫扶弱政策上,加快推进扶贫贷款贴息、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在推进改革方面,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农发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情况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进一步提升,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
“普惠金融不仅仅等于贷款,农村金融不仅仅等于扶持,内生性、多层次、可持续、广覆盖、全方位、适度竞争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一揽子目标。”陆磊表示。
近两年来,支付清算网络、农村银行卡、现金和反假币、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移动互联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抓手。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围绕土地流转、两权抵押、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农业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保险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业务为全球第一。直接融资在农村蓬勃发展,2014年末,218家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782只、7233.39亿元债务融资工具。交易所市场继续推进涉农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
此外,《报告》还显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支持家庭农场、农户、小微企业等农村地区小微主体融资、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抓手和主要内容。2014年,人民银行确定32个县(市)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截至2014年12月末,全国共为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1亿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中获得信贷支持的9012多万户,贷款余额2.2万亿元。
金融服务“三农”还需改革创新
《报告》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金融体系尚不能有效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仍有待健全。三是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农村金融服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抓手,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坚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有机结合的基本取向,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可负担成本实现‘三农’融资可得性的全面提升。”《报告》称。
对此,陆磊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托线上用户互动交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正采取跨界融合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使得一些地区客户即便没有银行网点和ATM机具,也能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非现金交易。“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不存在谁颠覆谁的关系,尤其在农村金融领域双方有着更广阔的融合空间。阿里巴巴正在把电商延伸到县以下的农村地区,而邮储银行也在推动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在县域的广覆盖。双方都在改变,那就看谁的服务更适合农村用户。中国地域辽阔,一县一业,产业结构千差万别,农村金融服务也需要有差异化,”陆磊表示。
在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路方面,《报告》指出,要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健全金融支农制度;调整市场准入思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基础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
“做好新时期‘三农’金融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期待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的发布为契机,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陆磊表示。
上一条:财经日报(150327)
下一条:财经日报(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