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60216)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2-16         点击量1636

  财经新闻

  1. 李克强肯定救市政策: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

  李克强春节后首次发话表示,全球经济、特别是各国股市急剧下跌,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新的不确定因素。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

  李克强表示,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当前我国经济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继续跑赢GDP增速,作为环保指标的单位GDP能耗也在逐年下降。这些数据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的体现,这也增添了中国应对更大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此外,李克强还强调,在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同时,必须要高度警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去年针对股市、汇市异常波动,采取稳住市场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拆掉了一些‘炸弹’,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但回过头来看,主管部门也要总结经验教训,包括适时有效应对的问题、在技术层面主动作为不够的问题、甚至还有内部管理的问题。

  2. 银监会: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

  据银监会2月15日消息,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其中,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8.2万亿元,占比39.2%,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7.0万亿元,占比18.6%,同比增长17.9%。

  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72.0万亿元,占比39.1%,同比增长9.6%;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34.7万亿元,占比18.8%,同比增长17.7%。

  银行业继续大力支持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民生工程。2015年四季度,银行业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截至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1.6%和58.9%。

  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72.0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按照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正常贷款中,关注类贷款指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2015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0%,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4.98%,同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银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针对信用风险计提的减值准备较为充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08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上季末下降9.6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03%,与上季末基本持平。

  资本充足率继续上升。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1%,较上季末提高0.2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1%,较上季末提高0.32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45%,较上季末提高0.30个百分点。

  流动性水平比较充裕。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8.01%,较上季末上升1.86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10%,较上季末上升0.19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为67.24%,较上季末上升0.85个百分点。

  3. 十七年全国卖地超27万亿 收入去向鲜有公开

  对于巨额土地收入的使用去向,由于鲜有城市政府对外公开,公众难以知晓。加之近年来频频有政府官员因在“土地出让”环节上贪腐涉案,“土地钱”的监管争论一直存在]

  1999年~2015年这十七年,可谓中国历史上土地资产化最为迅猛的年代,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27.29万亿元,年均1.6万亿元。

  过去十年间,也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房价扶摇直上,直至2015年。

  今年1月29日,财政部发布的“2015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5年1至12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2547亿元,同比减少8840亿元,下降21.4%。

  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的下降,直接原因是非一线城市楼市销售的疲软,开发商因此减少了拿地开支。但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依然火爆,如北京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983亿元,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对于巨额土地收入的使用去向,由于鲜有城市政府对外公开,公众难以知晓。加之近年来频频有政府官员因在“土地出让”环节上贪腐涉案,“土地钱”的监管争论一直存在。

  自上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地方的第二财政。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中占了较大比例,一些城市甚至会超过50%,如果加上其他相关收入,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

  国土资源部2010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1999~2008年十年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累计5.3万亿元。其中多数为2004年土地出让实行“招拍挂”以来所获得。

  2008年的楼市调控直接冲击了土地市场,当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9600亿元,同比下降了20%。但2009年楼市突然转向,土地市场上“地王”接连出现,当年全国土地收入增加至约1.59万亿元。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又随着楼市的火爆猛增至2.71万亿元。

  2011年我国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超过3.15万亿元。此后三年的数据则分别是28886亿元、41250亿元和42940亿元。

  上述收入并非完全是地方政府的纯收益,还要剔除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等各种成本。不过,业内专家曾测算,除去征地、拆迁、补偿、税费等成本,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一般在40%以上。这一数据未得到过官方认可。

  财政部《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10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109.94亿元(此处土地出让收入为财政部口径,与国土部统计数据略有差别),当年安排支出为26975.79亿元,这包括征地补偿、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13395.6亿元、廉租住房保障支出463.62亿元、用于城市建设的支出7531.67亿元等。

  这显示,2010年地方政府的成本性支出大约是当年土地出让收入的46%,略高于业界的预测。

  但简单计算可以得出,当年地方政府的纯收益依然在1.5万亿元左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一份重点城市的官方土地出让情况报告显示,2011年该城市土地出让累计上缴财政专户1079亿元,扣除土地储备等成本后净收益621亿元。这意味着,该地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在60%以上。

  不过,近年来由于拆迁补偿等支出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因土地出让获得的纯收益应该在逐年下降。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资产,政府将其变现后,却很少对外发布资金的使用用途。前述财政部报告有所提及,但仍较为笼统。

  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做出对地方土地收入支出的规定。如财政部早在2007年发布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就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廉租住房保障。

  其他还包括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农业土地开发,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及10%用于教育资金等。如果按此执行,就意味着地方要拿出超过一半的土地收益来用于民生工作。

  但依据上述财政部报告,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支出大头依然是城市建设。

  2012年,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韩俊曾在《农民日报》撰文称,中国土地收益的分配明显向城市倾斜,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已超3.15万亿元,到该年10月末土地出让收益三农支出只有1234亿元。

  上述财政部报告也显示,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支出仅占当年土地出让总收入的1.59%。而在当年土地出让收入各项开支之中,廉租住房保障支出也仅仅占到1.7%。

  韩俊在文章中表示,在符合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留给农民集体开发,要让农民直接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金融市场

  1. 亚太股市联袂反弹 A股猴年首个交易日收阳

  猴年首个交易日,亚太股市大幅反弹,日经225指数结束三连跌,昨日大涨7.16%,恒生指数上涨3.27%。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上调0.3%,创11月2日来最大百分比升幅。受此影响,A股在开盘释放假期负面情绪之后,也逐步回归理性。沪指低开高走、K线收阳,影视、体育等题材股表现亮眼,创业板指收涨0.95%。

  受访的资深券商、私募人士认为,随着海外避险情绪得到释放,A股市场的关注点或由人民币汇率转向对改革的实质推进。

  春节期间,海外市场风波不断,欧美及亚太股市、国际油价出现大跌,全球市场开启避险模式。欧洲银行业龙头德意志银行因CoCo债券偿付问题拖累欧洲股市,德银股价9日盘中重挫11%;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自2月5日起连跌五日;日经指数9日大跌5.4%,并自此连续三日下挫;恒生指数12日刷新3年低位;韩国KOSDAQ指数同日一度下跌8.2%触发熔断。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受到全球资金的追捧,国际金价一周内大涨7%。

  尽管假期中的大量负面消息挫伤了投资者情绪,但欧美股市上周五便开始企稳反弹,并为昨日亚太市场的反弹埋下伏笔。

  上周五,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结束了连续5日的下跌,上涨2%;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亦涨逾2%。海外避险情绪释放后,亚洲股市昨日普涨,日经225指数涨7.16%,恒生指数涨3.27%,韩国综合指数上涨1.47%。

  A股方面,昨日沪综指开盘跳空低开近80点,此后,随着亚太市场升幅强劲,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大盘随后震荡走高。创业板指在11:00左右率先翻红,作出示范效应。午后,随着市场对消息面的进一步发掘,各题材板块快速拉升。下午14:30以后,沪综指一度尝试翻红但未果。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2746.20点,跌幅0.63%;深证成指报收于9668.85点,跌幅0.05%。

  两市成交额合计3290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继续缩量。在成交量清淡的情形下,以金融、地产、钢铁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普遍低迷。受益避险配置需求的黄金概念股涨幅居首,板块涨逾7%,东方金钰(9.750, 0.89, 10.05%)、山东黄金(22.730, 2.07, 10.02%)等十余只个股涨停;机场航运板块则受益人民币升值涨逾1%。

  2. 美股总统日休市


上一条:财经日报(160217)
下一条:财经日报(1602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