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70724)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7-24         点击量2175

  财经新闻

  1. 盛松成:七、八月经济数据很关键,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紧中趋缓

  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基本都已经公布,GDP同比增速达到6.9%,可以说超出了市场预期。以往6月份的数据表现大多是好的,因而七、八月份的经济数据很关键。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难言进入新的增长期。人民币汇率已经趋于稳定,预计下半年汇率依然会维持稳定,甚至有所升值。而市场利率或平滑下行,流动性或紧中趋缓。

  也就是说,下半年利率一般不会继续上行,而是较为平稳甚至小幅下行,利率短期波动的幅度会比上半年小;下半年市场流动性可能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不会大幅宽松,但也不会再趋紧,而是会有所缓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大家都很关心,目前来看,金融去杠杆已初显成效。以下是我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还不好说已进入新的增长期首先来看经济

  6月份,中采制造业PMI为51.7%,为年内次高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维持在高位,为54.9%,比上年同高1.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运行平稳。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6%,较上月提高1.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16.7%,较4月提高2.7个百分点。

  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都有所上行,其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5%(1-5月为5.1%)和7.2%(1-5月为6.8%),较前五个月均有所提高。

  此外,海关公布的数据反映出进出口向好。6月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1.3%,分别较上月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17.9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增速为17.2%,分别较上月和上年同期高2.7个和26.1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1850.6亿美元。

  然而,我国经济还不好说已进入新的增长期。尤其从消费看,今年年初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呈现平稳态势,但消费的实际增速从3月份的10.2%降至6月的10%。物价水平也趋于下降。二季度末,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60.2%)较一季度末(61.7%)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们第三产业改革还不够,从CPI来看,食品价格是负增长的,而服务类价格,尤其是医疗、教育、居住价格等同比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要更加准确地判断经济运行走势,还要看七、八月份的数据,今年七月份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延续六月份的向好趋势,所以还要看八月份的数据。6月经济数据趋好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年中业绩考核会带来一定影响。去年经济数据最差的就是7月,同时也是M1、M2剪刀差最大的时候,两者相差15.2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企业持币观望、谨慎投资和经济下行的压力。

  一是物价水平趋于下降。CPI在年初骤降之后小幅回升到1.5%,但仍远低于年初设定的3%的目标;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为负,非食品价格增速也在2%左右。PPI从3月份掉头向下,6月累计同比增长5.5%,并且PPI环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为负。

  二是我国市场利率近半年来的上升实质上已先于美联储加息。今年3月,美联储宣布加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75%-1.00%。实际上,人民银行1月底、2月初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行10BP,紧接着在3月16日这两种利率再次提高10BP。三月份,美联储加息后,人民银行也随之提高市场利率。但这次6月中旬美联储再次加息,而人民银行依然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市场反应也很平稳。可见,美联储加息对我国影响有限,哪怕美联储今年下半年再加息,也不等于人民银行会加息。

  三是人民银行不会像美联储那样缩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2007年的不到9000亿美元,扩张到2014年的4.5万亿美元,扩张了5倍,而同期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不到2倍。并且,同期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9.5%,远远高于美国的1.2%,我国需要的货币增速自然也高于美国。随着美国经济趋稳,美国加息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缩表是很自然的,而我国央行并不存在缩表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去杠杆。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我觉得最主要传达了两个信号。一是强调金融回归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空转,压缩金融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并且这次会议还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事实上,金融去杠杆、挤泡沫、防风险已初见成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适度增长而M2增速偏低,就是一个直接的反映。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9.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4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8%。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 前5月国企杠杆率降幅不大 专家:稳中纠正杠杆错配

  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申稳妥推进去杠杆,并将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专家认为,经济去杠杆的核心是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在“稳”中纠正杠杆错配,逐步达成由局部到总体的去杠杆目标。破解国有企业高杠杆困境,迫切需要从效率改进入手,优化企业债务资金配置,果断打破刚性兑付,坚决关闭“僵尸企业”,缓释杠杆率风险。

  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有所上升,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又有所抬头。一季度,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去年末的234.2%增加到237.5%,增幅为3.3个百分点,主要是居民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上升所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居民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交易量的上升,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加。具体来看,居民部门杠杆率从去年末的44.8%上升至一季度末的46.1%,上升了1.3个百分点。居民部门贷款的同比增速达到25%,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更是达到31%。

  针对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的现象,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晶认为,政府杠杆率水平短期有所下降,不宜过度解读。政府债务主要以国债为主,而财政部的国债发行历来集中于每年的后三个季度。地方政府债务微弱去杠杆可能与中央政府类似,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进一步多样化,使得一季度地方政府通过PPP等方式的非债务融资规模有所发力,同时地方债发行规模也有所下降。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李扬表示,将降低国有企业杠杆放到核心位置,问题抓得越来越准、越来越实、体现了对于去杠杆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债总额约90万亿元。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了解的国资部门经验,其中带息负债约占80%,即72万亿元,而估算的非金融部门债务总额约为120万亿元,表明国有企业债务约占全部企业债务的60%。

  从不同所有制类型资产负债率水平看来,国有企业高居各类型之首。自提出降杠杆的工作任务以来,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从2015年9月的66.3%高点轻微下降至今年5月末的65.8%,下降的幅度不大。

  “国企杠杆率居高不下,除有政府隐性担保、借钱容易外,还有三大原因。”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欣分析称,一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意味着单位产出所需的债务量相应提高,从而导致负债率不断提升。

  二是企业借新还旧支出加大,新增债务产出下降。常欣分析,从近年的情况看,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利息覆盖率水平显著偏低,这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刚性债务约束与日趋下降的盈利能力之间的矛盾。

  三是资金误配置到低效率企业特别是“僵尸企业”,拖累生产力增长。

  在常欣看来,破解国有企业高杠杆困境,迫切需要从改进效率入手,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债务资金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和有偿债困难的低效率企业,果断打破刚性兑付,坚决关闭“僵尸企业”,把其占用的信贷资源和其它生产性资源(包括土地、设备、人力资本等)释放出来,重新优化配置,推动增长,进而缓释杠杆率风险。(下转A02版)

  李扬认为,经济去杠杆的核心是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在“稳”中纠正杠杆错配,逐步达成由局部到总体的去杠杆目标。

  李扬强调,去杠杆绝非一日之功,杠杆率攀升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尤其是结构调整涉及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有定力。

  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高杠杆尽管有总量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即杠杆的错配,一是部门之间的错配,二是部门内部的错配。

  在李扬看来,杠杆转移旨在纠正杠杆错配,而非简单的“风险转嫁”。通过杠杆转移,纠正杠杆错配,实际是要解决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通过杠杆转移,一定程度上能实现风险与效率的合理匹配。这样就有可能在保持总杠杆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将杠杆风险降到最低。

  他建议,杠杆转移应遵循市场原则,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绝不能是行政安排、政府主导,更不能采取政府诱导的方式。否则,会加剧杠杆转移过程中因政府担保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后患无穷。

  去杠杆过程中,需警惕“花样翻新”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目前隐性债务仍在不断增长,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花样翻新”的替代性融资方案,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

  张晓晶认为,在加强政府监管、强化问责的同时,下一步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需进一步推进深层的体制性改革,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中央和地方间财政关系安排、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金融改革等。

  3. 发审委对上会企业询问更加细化 IPO审核未放宽

  39家上会企业中,33家获通过,5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为84.6%。这是截止到7月23日,7月份IPO申请审核的情况。而纵观今年前6个月每个月的情况,《证券日报》记者经过统计后注意到,过会率分别是83.3%、77.8%、94.2%、85.7%、83.6%和72.5%。

  “通过与以往月份的比较,84.6%的过会率,显然不能说明IPO审核放宽。”一位来自沿海省份的券商人士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后,市场上出现一种观点,认为IPO或进一步放宽。对于这一说法,证监会日前予以回应:将继续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

  事实上,对于企业带病上市问题,证监会有过多次表态。而据了解,证监会在推动新股常态化的同时,发行审核工作中秉持的标准、理念从未改变,相应的IPO规则也都是公开透明、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并没有因为发行审核节奏加快而放松审核要求。

  从证监会的审核情况来看,发审委对上会企业的询问更加细化,问题数量在3个以上已是家常便饭,而且所关注重点也是多点开花,比如,医药行业企业多数会被询问商业贿赂问题,食品企业会被问及“舌尖上的安全”。

  业内人士表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IPO发审常态化更加严格了监管层对于企业的要求。从近期监管层透露的信息来看,监管部门对企业IPO审核所执行的标准、流程均无变化。但随着IPO企业数量的增多,初审环节和发审环节的审核否决率也在同步上升,大大压缩了“带病闯关”的空间。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对拟IPO企业而言,千万不要“带病”上会,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一定要抓紧治,企图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对于拟IPO企业的现场检查力度加大,多部门监管协作加强。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曾介绍,今后证监会将对IPO企业实施常态化的现场检查,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

  今年以来,已经有12家企业被抽中参加现场检查。上市被抽中的企业中,目前已经有4家终止审查,分别是迈奇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三诺声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而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已经有59家IPO排队企业进入终止审核的队伍。至于终止审查的原因,证监会曾给出过四方面的原因: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存疑、业绩下滑、股权或战略调整。

  金融市场

  1. 收评:沪指午后小幅走弱周线五连阳 创业板连续两周大跌

  昨日货币市场流动性继续改善,尾盘恢复宽松;央行净投放规模下降,亦从侧面印证金融机构流动性供求压力有所缓和。市场人士指出,缴税基本收尾,随着月度财政支出增多,流动性最紧张时刻已过去,不过月底到期量仍多,叠加政府债发行、上市银行海外分红等影响,流动性或呈现松紧平衡特征。

  今日央行进行1000亿7天、400亿14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1000亿逆回购到期,净投放400亿元。按逆回购口径计算,本周累计净投放5100亿,创半年单周新高。

  资金面稳定,信用债单周发行规模再创新高。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本周已公布的信用债(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下同)发行规模达1940.96亿元,创13周新高。发行利率6%以上债券数量占比17.3%,仍处于4月份以来低点。信用债净融资已连续三周为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价、流动性、质押比例等多重因素的共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东的股票质押风险正逐渐显露。仅7月20日就有25家上市公司发布股票补充质押公告。

  A股目前有276只股票处于停牌状态,连续停牌天数超过100天的有39家,停牌天数在200天以上的有9家。停牌时间最长的为*ST新亿,达396天。另据Wind数据显示,自7月份以来复牌的股票有86只,其中62只个股复牌后5个交易日出现下跌。

  数十家公司近日纷纷停牌“躲灾”,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像乐视网这样的上市公司随意停牌虽然短期规避了公司股价下跌,但对除大股东外的很多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来说却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股票一旦停牌,大股东可能延缓了危机但中小投资者却成了代罪羔羊,完全丧失了选择买入或卖出的机会。

  今日早盘低开后震荡下行,至今日午间收盘,沪指小幅翻绿,上证50跌近1%,午后恒指、沪指双双由跌转涨后继续维持窄幅震荡走势。截止收盘,沪指收报3237.98点,跌0.21%,成交额2220亿。深成指收报10364.82点,跌0.02%,成交额2221亿。创业板收报1690.15点,涨0.09%,成交额410亿。

  盘面上,昨日大涨的石墨烯板块冲高回落,超跌反弹股多数翻绿,题材持续性不佳,而人工智能板块受到消息刺激,但昨日大涨的龙头科大讯飞高开低走,板块中多数个股冲高回落,机器人概念股早盘异动,埃斯顿封板,软控科技助攻涨停,厦门国贸封板带动福建板块涨幅居前,租购同权股早盘大涨,国创高新,三六五网涨停,沱牌舍得逆势大涨,带动白酒板块涨幅居前。市场资金并未找到合力做多的主线题材。资金介入程度较深的西水股份,新华保险等参股保险股逆势拉升,股价再创新高。其余板块如央企改革,煤炭,雄安,零售等板块均有异动,但板块强度较弱。尾盘随着指数回落,上述板块中多数个股集体回调,盘面赚钱效应进一步减弱。

  两融余额二连升。截至7月20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8842.0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8830.22亿元增加11.86亿元。

  去年以来,监管全面趋严已成资本市场各方共同的感受。专家认为,监管层撸起袖子抓监管,通过对资本市场各种乱象“刮骨疗伤”,不断扎紧制度“篱笆”,努力提升监管执法能力,严控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推动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目前券商卖方研究受排名考核压力、分仓佣金制度、市场知名度、人员变化、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多重因素影响,研究员投研能力正在异化,扎实严谨的研究报告被越来越多的“标题党”、“奇葩”和乌龙的研究报告取而代之。面对这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卖方研究应该回归本源,增强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申万宏源分析师钱启敏认为,虽然行情短期反弹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周一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走势也反映投资者心态浮躁、情绪不稳定的一面,未来市场心态的平复需要一个过程。从成交量来看,量能对行情反弹始终存在较大制约,短线大盘或继续在3200点一线震荡。从市场主流看,业绩、价值、成长及行业龙头已成为多头共识。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向好、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等利好作用影响,金融、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周期类板块后期有望继续相对强势。

  2.美股高位调整 纳指结束连涨

  周五,美股主要指数在纪录高位附近出现回调,标普500指数收跌,纳指结束此前连续十个交易日的连涨。不过,美股公司在财报季整体展现出健康的经营状况,推动主要指数本周实现累涨。

  本周,标普500指数累涨0.5%,道指累跌0.3%,纳指累涨1.2%。

  当天发布财报的公司中,通用电气受到关注。由于公司二季度利润与营收均出现下降,通用电气当天下跌3.21%,今年已累跌了19.4%。

  另外,此前回调的油价,受OPEC供应量可能提升影响再次下跌。WTI原油创两周内最大跌幅。能源股也随之下跌。

  欧洲市场方面,由于欧元最近的攀升,对获利以欧元计算的公司带来压力,欧洲出口公司占很大权重的STOXX 600指数下跌1%。但数据显示,整体来看,今年资金仍在继续流入欧洲。

  标普500指数收跌0.91点,跌幅0.04%,报2472.54点。道指收跌31.71点,跌幅0.15%,报21580.07点。纳指收跌2.25点,跌幅0.04%,报6387.75点。

  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1.08%,报1492.70点。欧洲STOXX 600指数收跌1%。德国DAX 30指数收跌1.7%。法国指数收跌1.5%。英国指数收跌0.4%。

  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跌3.4个基点,报2.2322%。3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3.5个基点,报2.8011%。2年期美债收益率跌1.6个基点,报1.3443%。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3个基点,至0.50%,全周下跌9个基点。

  欧元本周累计上涨1.7%。美元指数周五则跌至逾一年低位。美元/日元下跌0.7%,至111.09的一个月低位。

  WTI 9月原油期货收跌2.45%,报45.77美元/桶,本周累跌2.1%。布伦特9月原油期货收跌2.52%,报48.06美元/桶。

  COMEX 8月黄金期货收涨0.8%,报1254.90美元/盎司,并创6月23日以来收盘新高,本周累涨2.2%。


上一条:财经日报(170726)
下一条:财经日报(1707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