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80628)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6-28         点击量1945

财经新闻

1. 媒体: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应该逐步退出

近日,有关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政策调整的消息受到高度关注,受其影响,房地产类股票价格出现较大跌幅,一些三四线城市楼盘分布较多的地产商的股价2天的累计跌幅超过10%。笔者认为,棚改货币化的政策目的早已经完成,该政策应该逐步退出。

棚户区改造货币化的初衷是房地产去库存。2014年前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棚改的实物安置改为货币化安置可以起到刺激市场需求的作用。从2015年后的房地产市场表现看,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成交价格,都呈现上涨的趋势,房地产的强势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只能是短期的权宜之计,不宜长期使用。从当前的形势看,部分城市的房价涨幅过大,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包括棚改货币化在内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应该逐步退出。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它既有一般消费品的特点,还有资本投资品的特点。资本投资品市场的特点是不存在一般均衡,市场没有均衡点,当然也不存均衡价格。“追涨杀跌”是投资市场的波动特征,当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直到有外力干预形成新的趋势。

在整体金融紧缩的背景下,唯有楼市一枝独秀,进一步强化了楼市是“最好的投资渠道”的理念,不仅助长了居民盲目加杠杆的冲动,也刺激了房地产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盲目扩张,给宏观经济的稳定及金融稳定带来风险隐患。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货币化安置大大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购买能力,提高了普通居民的居住水平,但其中蕴含的金融风险是不可忽视的。从金融的角度看,棚改的货币化是让支付能力低的居民获得了按揭贷款的机会,很多居民的按揭首付正是来源于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正因为如此,居民的按揭贷款快速增加,在2016年的有些月度,新增加的贷款中按揭贷款占据了80%以上,2017年度新增贷款中居民贷款占53%,超过了企业贷款。

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逐年下滑背景下,居民金融杠杆的快速上升透支了未来的需求。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低,用去库存的手段刺激购房,金融风险已经隐现。根据去库存政策,三四线城市的首付比例只有20%,有些城市还有一次性财政补贴,如果剔除财政补贴,首付比例不到20%。在这些城市的购房者中有不少是农村居民和工矿企业的职工,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贷款的偿还能力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随着房价的上涨,开发商购置土地的积极性增加,新增土地储备面积大于商品房销售面积,库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商品房销售总量是16.9亿平方米,而全国土地共成交17.3亿平方米,可见,新增加的土地面积大于销售的面积,库存是增加。

从地方财政的角度看,当前的由棚改货币化安置带来的压力必然转嫁给未来的土地市场,在财政的压力下土地出让必然会增加,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中长期的结果可能与政策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不仅库存增加,更要关注高价土地存在的风险。2017年高总价、高溢价土地成交429宗,成交金额为12331亿元。从高价土地各线城市分布来看,一线城市成交高价地74宗,总成交金额3159亿元,较2016年增长48.7%;二线城市成交234宗,较2016年大幅减少61宗;三四线城市成交高价地121宗,较2016年增加79宗,成交面积2971万平方米,较2016年增长219.1%。

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高价土地最值得关注。在因城施策的政策下,2017年房地产去库存的政策重点是三四线城市,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度上涨,受此影响,刺激了这些城市的土地市场繁荣,2017年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面积增加了两倍多。这有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错配,因为人口是向中型和大城市流动的,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是流出的,土地的大量增加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房价涨幅居前的三四线城市,应该停止土地拆迁的货币化补偿政策,减少或停止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对于住房市场平稳的城市,可以采取逐步退出房地产去库存政策的方式。

2. 两部委限制房企境外发债用途:要求主要用于还债

为切实有效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昨日(6月27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通知》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目前企业境外发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境外发债主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地方城投公司评级整体较低,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规模增长较快等;二是企业境外发债风险防控需要加强,部分企业自身资信情况一般,外债偿还能力受到关注;三是部门之间外债管理协调配合机制有待完善。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采取五方面的举措,包括:着力优化外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经营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发债;规范企业举债有关资质要求和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尽快制定《企业发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等。

加强对主要负责人问责

近年来,我国企业境外发债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企业境外发债2358亿美元。2018年1~5月,企业境外发债992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

但企业境外发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部分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企业外债发行规模有所增加。这些企业评级情况参差不齐,有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不高,自身实力有限,但申请备案登记的外债规模偏大,动辄五六亿美元,甚至高达数十亿美元,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有的缺乏以项目本身收入偿还贷款的能力。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外汇收入来源,抵御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弱。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由于境外融资成本相对低廉,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对城投平台和房地产企业来说,境外发债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2018年初以来,城投平台境外发债规模约为45亿美元,约为同期城投平台境内发债规模的4%。而房地产企业2017年以来境外债券融资近654.6亿美元,约为同期房企境内发债融资规模的78%。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面对国内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城投公司谋求境外举债,如果不进行规范和监管,可能给政府部门带来债务风险。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苏莉表示,城投公司是境外发债的主力之一,和国内城投债类似,一度以地方政府信用背书。在国内强化对城投债和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管理的情况下,如果城投企业继续利用地方政府信用支持发行外债,既有可能误导市场,同时也会在境外市场产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外债风险,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成效。

《通知》提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对违规发债企业、中介机构等主体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力度,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及时公开通报,并限制相关责任主体新申请或参与外债备案登记工作。

限制房企境外发债用途

为解决企业境外发债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合理控制外债总量规模,优化外债结构,有效防范外债风险。

具体来看,国家发改委提出了五项举措:一是着力优化外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经营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发债,引导资金投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项目,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尽快制定《企业发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明确发债企业资质要求和条件标准,完善备案登记申报方式和办理程序,不搞变相行政审批,防止自由裁量,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加强外债信息汇总和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违规约束措施,规范备案登记管理。

三是规范企业举债有关资质要求和资金投向,加强外债风险预警,出台违规行为惩戒措施,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同时,引导规范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产生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

四是督促指导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主动加强国际资本市场分析研判,合理配置资产负债,优化币种和久期匹配。引导企业使用货币互换、掉期、远期外汇、期权等衍生产品防范汇率风险,降低债务成本,增强偿付能力。

五是完善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主动加强与国家外汇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强化监管统筹。

3. 央企整合扎实推进 能源将是下一阶段重组亮点

近日,在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座谈会上,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今年6月25日,国资委先后完成19组36家企业重组,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下一阶段,要充分认识重组的重要意义和整合融合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整合融合,确保实现重组预期目标。

国新智库专家委员温鹏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性企业,其稳定和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协同效应、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将是央企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重组整合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央企整合重组的出发点是进一步提高央企竞争力,而提高竞争力的渠道就是协同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换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合重组可以实现关键资源和知识的共享,通过分享更多经验,从而使得整合企业在感知机会和抓住成长机会方面更具优势。与此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科技人才流动也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运用,并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据翁杰明介绍,在19组36家企业重组完成后,重组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协同效应充分发挥、质量效益全面提升、重点改革任务不断深化,规模实力、经营业绩大幅增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组整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形势下,中央企业重组工作要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温鹏春预计,在淘汰落后产能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央企重组将继续在能源、通信、装备制造、化工、电力等领域推进,其中,能源领域依然会是下一时期的重点。

金融市场

1. 收评:沪指险守2800点 权重股集体受挫

6月27日,沪指午后持续走低,一度跌破2800点,创出两年新低,上证50指数一度跌2.7%。截至收盘,沪指报2813.18点,下跌1.10%;深成指报9168.66点,下跌1.83%;创业板指1546.23点,下跌1.19%。

盘面上,酿酒、医药、钢铁、保险、地产、家用电器等板块领跌;石油、ST板块、造纸等涨幅收窄。青岛海尔、伊利股份、复星医药、五粮液、万科A、贵州茅台、华夏幸福、保利地产、宝钢股份等个股集体大跌。

金百临咨询指出,上证指数在击穿2800点之后,短线存量资金出现了一定的生产自救的冲动,软件股、次新股涨幅居前。有意思的是,此类个股正是前期大幅杀跌的个股,但前期相对抗跌的品种则在今天出现了大跌的态势。看来,先调整的,先企稳。这也隐含着软件股等新经济板块或将反复活跃,成为短线A股的希望之所在。

此外,中金公司近日指出, A股银行估值已接近2016年底部,H股较A股价差收窄,预计股价继续调整空间有限。目前,A/H银行股交易于0.81/0.73倍前瞻一年PB。目前A股银行估值较2014年中最低点提升18%,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H股银行估值较2016年最低点提升20%,回到了2017年初的水平,而目前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对应息差改善)和资产质量环境(对应不良生成改善或维持低位)均优于当时,因此多数银行股价继续调整空间有限。

研报称,估值企稳甚至上涨的催化剂不在中观而在宏观,关注调整后社融增速。1)社融增速放缓VS银行表内规模扩张速度放缓更甚,主要由于银行机构风险偏好更低。IEA增速放缓成为拖累NII增长的主因;2)广义流动性持续收紧VS不良指标波动,融资条件收紧超预期,叠加资管新规影响,市场聚焦信用风险事件。目前违约事件还未蔓延至信贷领域,但不良率、净不良生成率指标可能由于监管趋严出现反复。

中金提示关注部分资产质量夯实、成长性良好、估值基本调整到位的个股。向前看,部分金融或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将导致银行股震荡。若调整后社融增速企稳甚至回升,建议关注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和杭州银行。

2. 科技、中概股重挫 美股高开低走纳指跌超1.5% 美油刷新三年高点

6月27日,纳指收跌逾百点,银行和科技类股明显走软。

标普500指数收跌23.43点,跌幅0.86%,报2699.63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跌165.52点,跌幅0.68%,报24117.5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跌116.54点,跌幅1.54%,报7445.08点。

Ladenburg Thalmann Asset Management公司CEO Phil Blancato表示:“仔细观察美股的日间波动情况,你会发现有关贸易关系的未知因素已成为支配市场的力量。这似乎是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手段,这种手段很聪明,不是一种粗糙的方法。”  

美国科技股普遍收跌。

Dropbox收跌4.73%,美光科技收跌4.27%,推特收跌2.54%,奈飞收跌2.25%,Spotify收跌2.18%,甲骨文收跌2.16%,英特尔收跌1.83%,亚马逊收跌1.81%,博通收跌1.76%,Facebook收跌1.59%,微软收跌1.55%,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跌1.38%,IBM收跌1.15%,苹果收跌0.15%,特斯拉则收涨0.73%。 芯片类股中,AMD收跌3.42%。

爱奇艺和哔哩哔哩跌超12%,深陷技术性熊市。中概股爱奇艺收跌13.35%,哔哩哔哩(B站)收跌12.30%,虎牙收跌8.99%。

其它中概股方面,阿里巴巴收跌3.34%,欢聚时代收跌5.63%,微博收跌5.56%,陌陌收跌5.47%,新浪收跌4.39%,百度收跌3.10%,京东收跌2.74%,网易收跌2.45%。

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涨0.81%,报1486.48点。欧洲STOXX 600指数收涨0.72%,报379.97点。德国DAX 30指数收涨0.93%,报12348.61点。法国CAC 40指数收涨0.87%,报5327.20点。



上一条:财经日报(180629)
下一条:财经日报(1806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