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1. 房企改名背后:主动收缩规模放慢速度 力求转型
房企名称去“地产”背后,更多凝聚的是转型的共识。房企转型不能光转业务、转模式,更重要的是转身份、转理念、转思维
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改名的有点儿多。保利、龙湖、万达、远洋等多家地产公司纷纷将企业名称中的“地产”二字去掉,几大房企中名称保留“地产”字样的已经所剩不多。
房企名称去“地产”,但对房地产主业并没有放松。从数据看,今年1—8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突破10亿平方米,创下同期历史纪录。同时,前8个月房企依然重视土地储备,其中拿地超过200亿平方米的房企有24家。
房企名称去“地产”背后,更多凝聚的是转型的共识。在因城施策、遏制房价上涨等调控政策下,大量负债、快速开发、快速周转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一些房企不再热衷追求规模与速度,已开始主动收缩规模、放慢速度、着力转型。
转型如何转,空间着实不小。房地产行业是天然的整合池、链接源,除了传统住宅需求之外,围绕多种多样的居住需求,如房地产+物流、养老、旅游、医疗等,可以不断延伸业务。近年来不少房企已经开始了多元化探索,改名正是这种探索的一个外在表现。
虽然业务布局走向多元化,但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仍是房企转型中面临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房企不能光转业务、转模式,更重要的是转身份、转理念、转思维。
转身份,从所有者转变为经营者。要从传统模式下相对粗放的“卖砖头”挣钱,转变为精耕细作“卖服务”挣钱。有些房企建设文创园、科创园、特色小镇,但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住宅开发模式上,不注重规划产业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很难对相关企业形成吸引力。有的房企虽然自持物业,但仍满足于靠收物业费、广告费等传统方式盈利,而没有将小区、社区作为流量入口,发掘更多盈利点。
转理念,从赚快钱转变为赚慢钱。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房企赚快钱的时代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以前房企被称为开发商,现在要转型做城市配套运营商、美好生活服务商。要从依靠投资拉动的赚快钱思维,转变为更深度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赚慢钱思维,着眼于在城乡建设、产业经营、社区服务等方面长远经营,如此赚慢钱才能赚长久钱。
转思维,从依靠营销到依靠科技。爱彼迎等国外企业和链家等国内企业“互联网+房地产”的创新模式已经取得了成功。如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对人的行为分析、人与物的互联等成为可能,为房地产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小区摄像头联网,为业主提供安全提醒、送医报警等服务;再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小区、社区的居民、企业员工等进行画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销售和服务,等等。
转型方向明确,路径尚需探索。房企在多元化转型的实践中,可能暂时难以得到明显的利润,但只要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更多层次、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居住需求,转型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 证监会召开座谈会 刘士余:高度重视市场一线声音
证监会官网消息,10月14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到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北京东直门南大街营业部调研,召开投资者座谈会,听取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的意见建议。
与会的私募基金和个人投资者代表共15人。大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今年以来A股市场下行幅度与压力偏大的基本原因,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主线来提振市场信心。建议提升股市战略地位,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包括交易制度在内的基础性制度,减税让利支持私募基金发展,引导长期投资行为,培育机构投资者,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宏观管理和监管部门及市场投资者均应强化逆周期意识,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刘士余表示,证监会历来高度重视来自市场一线的声音,今天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于丰富完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一揽子方案很有价值。
刘士余提到,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不动摇,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真正把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六稳”要求落实到位,把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各项措施、依法全面从严的监管措施同稳信心、提振信心有机结合。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工具等多方面加强创新,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我国股市有上亿中小投资者,这是中国特色。证监会将始终肩负起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使命,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清澈透明的资本市场生态。”刘士余最后强调。
继上周全球股市集体出现下跌态势后,监管层周末频频出招。
10月12日晚间,证监会公布消息称,10月15日之后一周,证监会拟集中组织发审委委员就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关事宜开展调研,未对IPO发审会进行安排。
此外,央行行长易纲在10月14日举行的G30国际银行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不松不紧。如果需要,中国在利率政策和准备金率仍然有足够的空间调节。
针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有媒体报道,深圳市政府近日出台了促进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已安排数百亿专项资金,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入手,降低深圳A股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报道称,深圳此次“驰援”并非“救市”,“风险共济”资金严格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目前,相关机构根据“基本门槛”已初步筛选出20至3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并且有的已启动尽职调查及谈判。最后能不能成,以怎样的价格借款或入股,都是完全市场化的。
3. 首个现房销售试点项目亮相 距离取消预售制还有多远?
距离广东省房协内部讨论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材料曝光不到20天,全国首个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项目——深圳龙华金茂府亮相了。这意味着,深圳这座内地最先引进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城市,在预售制度改革方面也率先迈出一步。不过,对于取消预售制度是否有必要,业内争议较大,多数业内人士建议在一些城市逐步落地预售制度改革试点,不应该“一刀切”全面取消。
时间回拨至2016年6月,为防止地王频现,抑制房企拿地热情,深圳规土委决定以公开招标方式推出首宗现房销售试点地块——龙华A816-0060号地块,要求在该地块上建设的商业、住宅等建筑物,不能进行预售,必须在竣工并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才能以现售形式对外销售。
本以为采取“现售制+暗标”的出让方式,既增加地块的运营成本,提高开发商门槛,又能避免拍卖方式的多次竞价,有利于控制地价。没想到,这些设置并没有阻挡房企们的拿地热情。当天,有18家房企及联合体参与投标,其中包括电建+金茂联合体、中海+中铁联合体、葛洲坝、招商地产、金地、碧桂园、万科等全国性知名房企,并且多数为央企。最终,电建+金茂联合体以82.9亿元竞得该地块,折合楼面价5.68万元/平方米,远远超过该区域新房成交均价(4.3万元/平方米),刷新深圳地王纪录。当时有业内人士预计,该项目至少要卖到8万才能赚钱。
时隔2年,该项目终于正式亮相。在中国金茂•金茂府2.0发布会上,中国金茂表示,拟通过整合运用多项金茂府2.0核心技术,即在绿色健康和智慧科技两方面升级,将该项目打造成为继广渠金茂府、大宁金茂府之后,在珠三角地区的标杆金茂府项目。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深圳房地产市场降温、改善需求陷入观望的背景下,该昔日地王项目以高品质、高价格入市后,市场接受程度还有待观察。
取消预售制或分步推进
众所周知,现房销售对房企资金要求非常高。因此,9月21日,广东省拟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传闻一出,立刻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恐慌和地产股的下跌。随后,广东省房协回应称,传闻内容只是就拟定内容进行内部讨论。
中国金茂有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坦承,与预售来比,资金方周期加长,资金成本自然增加较多。谈及当初拿这块地的初衷时他称:“当初拿地就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履行央企担当,中国金茂作为央企要在房地产改革的创新道路上探索一条未来之路,为今后的政策转型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把龙华金茂府做好,做出品质,做成行业标杆。”
对于取消预售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上述中国金茂有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我们更希望预售制度改革试点是一个逐步落地的、渐进的方式,如果一刀切,势必带来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剧烈震荡。”
据了解,龙华地块是深圳推出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现房销售试点地块,目前深圳仍实施商品房预售制。不过,近期广东省房协在内部讨论时指出,商品房预售制度存在导致工程烂尾、违法违规销售、交易不公平、房屋面积管理职能难以厘清、不平衡发展和低效率竞争等风险,建议在当前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窗口期”,对预售制进行改革,降低预售制带来的高杠杆效应,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全面实施现售。
广东省房协同时强调,考虑到当前的信贷政策持续收紧,开发企业资金压力普遍加大,如直接取消预售,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周期必然大幅变长,一旦遇到市场变动冲击,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烂尾。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供应“休克”,相应的矛盾会集中爆发,影响社会稳定和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建议在一些城市逐步试点取消预售制度,对于新出让土地,逐步实行现售,并拟定取消预售、全面实施现售的时间表,分阶段推进。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短期看,如果取消预售制度,会带来供应量短期锐减的担忧,不利于平稳市场,房地产要进入现房销售必须要在房价平稳周期内,而且房地产市场已经基本进入存量环节时代,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降低的情况下。当下如果取消预售制,起码50%的房地产将倒闭。“预售制度不应该一刀切取消,但应该逐渐加大规范。”他说。
金融市场
1. 收评:沪指上涨0.91%报2606.91点 水泥制造等板块领涨
10月12日,沪市上涨,最高触及2615.92点,最低下探2536.67点。截至收盘,沪指报2606.91点,涨幅0.91%,成交量1428.03亿元;深成指报7558.28点,涨幅0.45%,成交量1660.94亿元;创业板指报1268.41点,涨幅0.52%;上证50指数2444.13点,涨幅2.24%。
盘面上,水泥制造、景点、钢铁、饮料制造、旅游综合等板块领涨;园林工程、金属非金属新材料、商业物业经营、燃气、电机等板块跌幅居前。概念股方面,水泥、白酒、特钢概念、乳业、超级品牌等涨幅居前,高校、语音技术、棉花、钴、镍等跌幅居前。
个股方面,华塑控股,园城黄金,天夏智慧等41只个股涨停;星普医科,永清环保,英唐智控等27只个股跌停。1211只个股上涨,其中江山股份,国发股份,开润股份等146只个股上涨幅度超过5%。2153只个股下跌,其中云南锗业,有研新材,南岭民爆等150只个股下跌幅度超过5%。
换手率方面,共有37只个股换手率超过20%,其中雅运股份换手率最高,达70.92%。
资金流向方面,行业板块主力流入前五名的是银行、化学制品、计算机应用、饮料制造、房地产开发,流出前五名的是银行、计算机应用、化学制品、饮料制造、黄金。位居主力流入前五位的个股是中国平安、华海药业、中国铁建、招商银行、贵州茅台,流出前五位的个股是农业银行、上汽集团、贵州茅台、长春高新、京东方A。排在主力流入前五位的概念题材是转融券标的、融资融券、沪股通、MSCI概念、证金持股,流出前五位的概念题材是转融券标的、融资融券、沪股通、MSCI概念、证金持股。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降22点,报6.9120。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报2.4390%,上升7.9个基点;7天SHIBOR报2.6150%,上升0.4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2.8000%,下降0.1个基点。
截至上一交易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4893.6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73.3亿元,融券余额报60.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4.7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3162.85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67.46亿元,融券余额报10.8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0.09亿元。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合计8127.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45.55亿元。
从沪深港通南北资金流向看,截至发稿,北向资金净流入12.59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6.19亿元,当日资金余额为513.81亿元,深股通净流入6.4亿元,当日资金余额为513.6亿元;南向资金净流入17.17亿元,其中沪港通净流入14.37亿元,当日资金余额为405.63亿元,深港通净流入2.8亿元,当日资金余额为417.2亿元。
2. 美股上演过山车 三大股指巨震后收盘大涨 腾讯在美ADR大涨超8%
10月12日,标普500指数收涨1.42%,创4月份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报2767.13点。道指收涨287.16点,涨幅1.15%,报25339.99点。纳指收涨2.29%,报7496.89点。
本周,标普500指数累计下跌4.1%,道指下跌4.2%,纳指下跌3.7%。(小盘股)罗素2000指数跌5.2%,创2016年1月份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99,弱于预期的100.5和9月前值100.1,进入下半年指数波动加大。消费者现况和预期指数均下修,一年通胀预期上行,五年通胀预期创年内最低。初值没有反映本周美股暴跌影响。
交易员们仍在讨论目前的回调期是否创造了即刻买入的机会。Amundi SA首席投资官Pascal Blanque对彭博社表示,预计波动性和股市抛压会继续盘桓,但熊市警示信号还没有闪现红灯。市场焦点已转移到美国新一轮财报季,特朗普政府减税政策理应继续支持企业盈利,任何新闻都会被市场仔细审视。
USAA公司全球多种资产配置部门主管Wasif Latif告诫称,尽管周五美股反弹,但投资者仍应谨慎。他表示:“现在还不好判断我们是否已经摆脱了困境。我们还需要再观察未来几天的美股市场反应。”
有恐慌指数之称的CBOE VIX指数本周创下2月来新高。全周上涨70%,至25.18。
科技股今日表现亮眼。奈飞收涨5.75%,亚马逊收涨4.03%,推特收涨3.67%,苹果收涨3.57%,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涨2.73%,特斯拉收涨2.6%,Facebook收涨0.25%。
而今日拉开美国财报季的银行股表现相对平淡。摩根大通收跌1.09%。花旗集团收涨2.14%,美国运通收涨1.4%,富国银行收涨1.3%。
中概股表现强劲,连续第二日集体上涨。
继昨日逆势普涨之后,中概股今日继续集体上涨。阿里巴巴收涨3.73%,京东收涨4.13%。腾讯ADR大涨8%。搜狐大涨超9.47%,新浪和微博分别涨5.9%和6.8%,B站大涨8%,爱奇艺和虎牙分别涨4.5%和2.8%。在昨日大跌超7%后,蔚来汽车今日涨近4%。
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收跌0.22%,报1410.52点。德国DAX 30指数收跌0.13%。法国CAC 40指数收跌1.19%。意大利富时MIB指数收跌0.52%。
上一条:财经日报(181016)
下一条:财经日报(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