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81123)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1-23         点击量2142

财经新闻

1. 逆回购连续20天暂停 业内:不意味货币政策收紧或转向

11月22日,央行发布公告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2018年11月22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当日无逆回购到期,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这是央行自10月25日开展了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后,连续第20天暂停逆回购操作。连续20天暂停操作,刷新了2016年初央行宣布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至每个工作日以来,逆回购操作连续暂停新纪录。

2016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为央行精细化调整货币市场的政策工具被频繁使用,市场也将其作为观测货币政策信号的指标之一。回顾历史,央行曾分别于2017年3月末、2017年6月末、2017年12月末、2018年初、2018年3月、2018年7月末和2018年8月末,分别连续15个、12个、12个、15个、9个、19个和15个交易日暂停逆回购操作。本次逆回购暂停时间长达20天,引发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关注。

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来,由于前期降准投放流动性以及资金到期压力小,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次明显降低。11月当月,目前仅有一次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逆回购操作次数则保持为零。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当前流动性环境和资金面仍然保持偏松,但信号释放的减少还是会引起市场的担忧。不过,更多观点明确表示,暂停逆回购操作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或转向。

中信证券相关研究表示,央行暂停逆回购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该研究指出,央行逆回购操作暂停时间较长,容易引发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收紧的猜测。不过,央行在资金利率偏低时暂停逆回购操作,表明央行更加注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即资金利率不宜过低,以防止金融机构重新加杠杆。该研究进一步表示,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表明,目前,结构性的融资问题成为监管层关注的重点,央行或将增加中长期限的资金供给以助力政策执行。

实际上,对于市场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判断标准,央行此前有明确表态。央行在日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受季节性因素等影响,短期资金面有时也会小幅波动,但并不意味着政策转向,流动性最终会向合理充裕水平收敛。央行表示,分析货币政策取向宜采用中长期视角,重点应关注市场利率在较长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

从市场利率看,尽管央行近期连续20天暂停逆回购操作,但市场利率依然保持低位平稳运行。数据显示,11月22日当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各品种跌多涨少。其中,隔夜Shibor报2.4560%,下降12.3个基点;7天期Shibor报2.6420%,下降1.4个基点;3个月期Shibor报3.0640%,上升0.4个基点;1年期Shibor报3.5350%,下降0.9个基点。

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基准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DR007中枢有所下移,运行区间大体在2.50%至2.75%,这被认为大致对应着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状态,尤其是10月中旬以来,资金利率波动更显平稳,表明当前市场流动性总体较为宽松。

此外,尽管连续暂停逆回购,但央行还通过其他方式稳定市场流动性。11月5日,央行开展了4035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为3.3%,与上次持平。这是10月以来央行首次开展MLF操作。鉴于有MLF到期后完全对冲到期量,分析人士表示,央行续做MLF主要是为了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和市场利率的稳定。

逆回购操作频次降低,恰恰体现出央行在流动性投放上的锁短放长思路。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当前,央行流动性投放锁短放长特征明显,MLF和降准成主要手段。明明表示,2017年四季度起,流动性投放规模加大,但以逆回购方式为主。进入2018年,MLF和降准逐步取代逆回购成为流动性投放主要渠道。2018年三季度,MLF是流动性投放的主要力量,流动性投放倾向于中长期工具。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表示,从总量上看,目前,国内流动性依然比较充裕。年内央行已不断通过降准、超额续做MLF、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措施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目前流动性相对充裕,Shibor各期限利率走势平稳,国债收益率逐渐下行,因此,暂停逆回购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11月份,地方债发行也渐入尾声,这也被认为是影响央行逆回购操作频次降低的一个因素。此前,央行在开展逆回购操作时,数次表示“为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而目前,地方债发行高峰已经过去。

此前几个月,在政策推动下,地方债发行进入高峰期。截至9月底,全国各地区新增专项债发行总规模已超过全年限额的90%,超额完成了相关政策指引80%的目标,也进一步压缩了10月至年末国内各地区地方债的发行空间。10月内,国内各地区地方债发行规模仅2560亿元,较8月至9月的高峰水平大幅下降。进入11月后,地方债发行规模进一步下降。

从货币政策本身看,各方更加关注政策传导的效果。央行此前也表示,目前在结构上和局部领域,货币政策传导仍面临一些约束。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定向降准、扩大抵押品范围、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多种措施,加强“精准滴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明明认为,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表明,目前结构性的融资问题成为政策层关注的重点,央行或将增加中长期限的资金供给,以助力政策执行。

2. 地方专项债今年额度几告罄 明年规模有望超1.35万亿

财政部昨日发布数据显示,前10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0554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13207亿元,占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3500亿元的98%。这意味着,全年剩下293亿元的新增专项额度可能将在11月份全部发完。专家预计,明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将超过1.35万亿元。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今年地方专项债券发行已接近尾声,下一步重点是加快专项债券资金的使用进度,重点支持各地投资项目建设,弥补经济建设发展的短板,从而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形成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张依群认为,根据今年地方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和进度,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和微观经济面临的实际困难,预计明年会进一步加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提高地方专项债券在新增发行债券总额的比重。不排除明年地方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会超过一般债券,为扩大政府投资补充因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所带来的财政短收。

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560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287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273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1077亿元(包括新增一般债券34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729亿元),发行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部分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下同)1483亿元。

前10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0554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21643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8911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21190亿元,发行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19364亿元。发行的新增债券中,新增一般债券7983亿元、占当年新增一般债务限额8300亿元的96%;新增专项债券13207亿元,占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3500亿元的98%。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此前表示,财政部在督促各地继续做好专项债券发行的同时,将指导各地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早见成效,更好发挥地方规范举债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张依群表示,从当前我国经济走势分析,明年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将会落地实施,减税降费的双向政策效应将更加凸显,财政短收造成的财政收支矛盾必然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弥补,而专项债与一般债券不同在于具有项目的对应性和特定的收益性,所形成的现金流可以缓解或覆盖一定运营成本,不仅可以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供财政支撑,调整优化政府债务结构,而且随着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和投资增加,可以激活市场潜力和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对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资、扩内需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数据显示,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2018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09974.3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237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86185.08亿元。

截至2018年10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404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109269亿元,专项债务74774亿元;政府债券181478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2565亿元。

3.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新一轮养老支持政策或加快落地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除国务院相关文件屡屡提及外,人社部、民政部、卫健委、发改委、证监会、银保监会等多个部委相关负责人近日也频频表态,将在养老领域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紧研究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加大多元投入力度,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等。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相关部委正协同研究制定新一轮养老支持政策。作为下一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也将抓紧拟定,届时家庭补贴、税收减免等利好也将加快释放。

养老领域是促消费、补短板的重要发力点。国办10月份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调,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编制实施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在国办印发的《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学前教育、健康、养老等服务供给。

多个部委也将“养老”作为重大关切点,近期频频表态。“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长远的制度框架。”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10月23日表示。

养老金改革无疑是重点。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10月31日表示,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具体方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11月16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证监会正在制定个税递延养老账户投资公募基金业务规则,同时,加强产品储备,将养老目标基金及部分长期运作规范、投资风格清晰的公募基金纳入投资范围。而此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也提出,做好养老基金产品储备,养老金账户衔接及平台建设工作,为明年公募基金纳入养老金配置盘子做好准备。

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引入更多社会资本仍是施策要点。欧晓理还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同时,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等方式积极参与,持续扩大有效供给。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10月25日表示,银保监会将加大银行业和保险业资金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外资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参与养老金领域的业务,积极引入外资专业养老保险机构。

“下一步要推动各地将投融资、土地、税费、人才支持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降成本、增便利。”欧晓理表示。

地方也已行动起来。11月22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对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具有法人资质的养老机构实施差异化补贴。并对服务质量进行星级评定,星级越高补贴越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关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继续扩大养老服务市场开放程度和开放水平的同时,还要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公建民营等机构服务价格水平,引导民办非营利机构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形成更加广泛和更高质量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

医养结合是促进养老服务业快速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发展主要方向。但标准规范的缺失一度遭到诟病。“我国尚未大面积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因此医养结合的支付,包括如何对接医保在实操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困难。特别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层面,存在例如上门医疗的资质与合法性问题等大量空白与困难。”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和君健康养老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卓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我国将加快研究出台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和管理指南,深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监察专员王谦透露,国家卫健委将组织拟订医养结合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加快医养结合已有规划政策落地,推动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

居家养老也是养老服务业下一阶段的重要政策方向。记者从民政部权威人士处获悉,相关部委正协同研究制定新一轮养老支持政策。其中,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正在抓紧拟定中。此次个税改革中第一次将赡养老年人支出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已经传递出重视家庭养老的强烈信号。下一步还将采取家庭补贴、税收减免、照料假期等措施,减轻家庭成员照料赡养老人的负担。

金融市场

1. 收评:沪指跌0.23%创指跌0.67% 高送转强势上涨

11月22日,两市早盘集体高开,受券商、银行等权重板块萎靡影响,沪指震荡走低,午后小幅回升,跌幅略收窄。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整体也呈震荡走弱态势。证券、保险跌幅较大,天风证券领跌,银行、基建等权重股表现疲软,高送转强势上涨,午后工业互联网试点股拉升,化学制药板块午后逆势走强,市场走势呈两极分化状态。

截止收盘,沪指报2645.43点,跌幅0.23%,深成指报7893.99点,跌幅0.18%;创指报1353.92点,跌幅0.67%。板块方面:高送转、汽车整车、ST板块等板块涨幅居前,物流、证券、保险等板块跌幅居前。

华泰证券认为,中小盘股整体基本面尚未出现向上拐点,但叠加风险偏好及估值等方面考虑,亦不必过分悲观。2018年前三季度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整体净利增速降至个位数区间,低于A股整体水平,预计全年仍将维持这一态势。近期政策方面暖风频吹,尤其对于民营企业呵护有加,不论是部分上市公司的质押纾困、并购重组及再融资政策的边际放松、及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积极进行股份回购,均有助于风险偏好修复。

【消息面】

1.沪深两市就停复牌指引征言:重组停牌不超10个交易日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文件出台在即 涉及财税融资

3.商务部等调研民企 酝酿多项支持政策

4.国务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将扩围

5.科创板推荐名单征集 将选择优质企业

2. 美股感恩节休市 



上一条:财经日报(181126)
下一条:财经日报(1811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