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孤独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微风轻拂         时间:2019-08-14         点击量2507

  孤独,这个词有时带有点冷漠和清高,比如松竹梅岁寒三友,雪中傲梅,傲雪凌霜,一种清高孤独之美。但当我在大雪天气拿着相机在凌厉寒风中对着小区的“雪中傲梅”拍到十多张的时候,我的手指再也禁不住寒风的摧残,悻悻然收起相机,赶快跑回家用热水浸泡我可怜的手指头。我忽然有一种奇想,假如我和梅花互换身份,将我变成梅花,赤裸裸的、孤零零站立枝头,会是什么样的滋味?还是不敢想象,我还是不要这样冷飕飕的孤独美吧!

  还有一种孤独。有不少人喜欢这样的孤独自处,独自一人坐在窗边,一杯茶,一本书,随着日头西沉,半日时光就这样静静的度过;要么如《瓦尔登湖》中那样,远离尘嚣的世界,与自然拥抱,静静的观赏一枚落叶飘摇而下的身姿,或低头研究蚂蚁爬行的轨迹,要么什么也不做,就这样静静的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这种孤独是一种内心充实的孤独,也可以说并不孤独,如果是,那么这样的孤独很享受。

  但如果将角色环境都互换一下,将《瓦尔登湖》换做中国某个山清水秀的留守农村,而梭罗换做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那么,现实中的《瓦尔登湖》就不会那么美了。有新闻说,贵州某处山清水秀的乡村,几个留守儿童意外而死,死因真相其实并不是贫穷,而是缺乏亲情的孤独导致自杀。再想想只有空巢老人的留守乡村的暮气沉沉,我们就不会觉得孤独有那么美了。

  诗是美好的,诗是朦胧的,诗是不能撩开面纱的。前几天有几个朋友在谈诗人顾城的诗歌,认为顾城内心纯情善良,我忽然扫兴的说了一句话“为何顾城会在新西兰用斧头终结他妻子的生命?”大家忽然都不说话了,我真的是无意中说的这句话,或许诗意和魔鬼本来都是人性中共存的东西,只是某个时刻表现为诗人,某个时刻表现为恶魔。我认为顾城杀妻时的内心魔鬼就是“孤独和害怕妻子离开的孤独”。新西兰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指环王》中很多绝美的景色都是在新西兰拍的。但新西兰也是一个非常孤独的地方,因为人烟稀少。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有一期节目去新西兰拍摄,当地人看到剧组人员,犹如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特别是移民当地的华人,更是欢天喜地。因为他们太孤独、太寂寞了,半天看不到一个人影,半天找不到一个人说一句话,尽管眼前美景处处。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活是一种孤独的美,犹如美丽静默的静物画。这种美是梭罗笔下的,也是读者读到的美。这种理想主义的美就如路遥的浪漫主义力作《平凡的世界》,我在欣赏路遥博大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觉得这部文学作品某些情节也过于浪漫了,孙少平的同学一个个都是领导的子女,农民子弟还和高干子女谈恋爱。路遥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带着他的理想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孤独的离去。

  《瓦尔登湖》有时让我想起《鲁滨逊漂流记》,都是人与自然的故事。我会想起鲁滨逊与那个黑人星期五的温情细节,但最后,鲁滨逊还是回归了人的世界。便如游人眼里的湘西凤凰小城是美丽的,但如果长年生活在这,或许是不便的,不能开车,也不能穿高跟鞋,否则那漫水的石头小桥就根本走不了。

  孤独其实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某种特性。每一个人都害怕孤独,但又常常需要孤独。孤独可以让人静静的沉思、冥想,孤独的时刻有益思想成熟,每一个思想者都是一个孤独的旅者。但人又不能太孤独。还是一则消息,从内地带到南海岛礁的一条狗,过了三个月就疯了,因为狗也害怕孤独。人都厌烦噪音,但贝尔实验室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封闭的、四壁吸音的绝对无噪音的实验室内,人只能坚持45分钟,因为绝对零噪音造成巨大的孤独感、幽闭感,最后会引起幻觉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孤独感的时代。社会表面上人口增多,居住城镇化,信息爆炸,资讯发达,但人却更趋向孤独。工业化时代的生活方式,人被分隔在都市水泥森林的火柴盒中圈养,人与人之间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孩子们户外互动游戏少了,电脑虚拟游戏多了;人与人的交流被阅读手机和虚拟互联网代替,三班倒的作息方式、三口之家的家庭模式,都使得现代人人际关系单薄而隔膜……这是一个孤独的时代。

  物理学家霍金预言,接下来100年是最危险的时候,人类可能被科技毁灭——核武器或科技本身的发展。我基本赞同这个看法,科技可能会使得人越来越懒,懒得互相交流;科技可以使得人生活更便利,但科技也会让人活得更孤独。甚至有可能机器人取代真人,买一个机器人回家做老婆或丈夫,最终人类会彻底失去结婚生子的欲望,这个时候人类的婚姻家庭模式就可能会崩溃了。

  所以,现在人们饲养宠物的越来越多,就是为了减少一些孤独。我也养了一只小猫,儿子每天上学,6点出门,晚上9点回家;老婆8点出门,晚上7点到家,每天晚上9点后才是家里人气最旺、最热闹的时刻。轮休日去找朋友玩,朋友要么上班、要么赚钱,幸好我有一个小猫,每天家里跳跳蹦蹦、翻箱倒柜,让我这个屁颠屁颠的铲屎官打发了好多无聊时光。随着将来儿子高中、大学,家里人气终究会是越来越少,我有时想想,真的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有点无奈。

  曾经有条新闻,一个在外打工三年没有回家的父亲,用一个大邮件将自己快递给在老家上小学的儿子,儿子打开巨大的纸箱邮包时欣喜若狂,终于见到三年没见面的父亲了。我在为小朋友高兴的同时,也要批评这个爸爸,什么样的工作能三年不回家,挣钱有那么重要么?

  物质仅仅是人生活的基本需求,与以往贫困时代相比,我们这个相对物质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反而加倍苛求了。但物质的繁荣却掩盖不了人们内心的越发孤独。希望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有机会常回家看看,少一些孤单,多一些圆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