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公元8世纪尤其鼎盛,李白与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并称“李杜”,是浩瀚星河中最灿烂的两颗星。杜甫和其它读书人一样,喜欢讴歌自己祖先的功德。杜家世代有人读书做官,谨守儒家信条。杜甫在诗歌中多次炫耀自己的两位先祖——杜预和杜审言。杜预是杜甫十三世祖先,西晋名臣,在政治、经济、军事、律令、历法、算术等方面都有涉猎,人称“杜武库”。他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传是现存最早、最具权威的注本。杜审言是他祖父,高宗时期进士,年轻时和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合称“文章四友”。杜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自称“嫉恶怀刚肠,穷年忧元年。”童年时的他多寄居在二姑家,有一次和表兄弟同时染上时疫,女巫说把孩子放在房子的东南角就太平了。二姑把自己的孩子从东南角移出来,把杜甫放进去。杜甫得以幸存,表兄弟则死了。姑母舍子保侄的美德深深影响了他,也造成他敏感又富有同情心的心理。杜甫以祖父杜审言为楷模,继承了五言古诗的创作传统并发扬光大,以联章律诗和五言排律创作了大量作品。
杜甫有过意气风发的青少年,饱游名山大川六年之久。游学即求学,于山野沼泽读无字之书。成年后到处投诗求荐。旅食京华的艰辛,仕途上的失意,又无经济来源,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排队买减价官米的地步,过着“朝扣富儿名,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苦生活。唐玄宗穷兵黩武,民不聊生,繁荣的背后孪生着帝国的内部矛盾。此时候的诗人群体,陶醉在盛唐的浪漫中,或游山玩水纵酒高歌,或描写边塞从军的豪迈,却极少有人意识到国家潜藏的危机,只有杜甫从中游离出来,并在《饮中八仙歌》中有所表现。一言概之,《饮中八仙》就是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兵车行》和《丽人行》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里程碑,前者对血流成河的穷兵黩武进行了严历抨击,对抛尸绝域的冤魂表达了深切同情。后者借用杨花落覆来讽刺杨氏兄妹乱伦和“一行得道,鸡犬升天”的丑行。
“诗穷而后工”。杜甫在诗中抒怀自己的愤懑,并由已及人的忧及家国天下。《九日寄岑参》和《秋雨叹》,对灾区人民表示了深切同情。五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自嘲的口吻“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己虽然一事无成,可关心百姓疾苦的痴心不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无度的鞭笞和控诉。清代文学批评家王嗣奭评价此诗是“诗史”,是杜甫诗歌中的一个创新,从此诗人朝着以现实为素材的座标迈进。
《北征》是杜甫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又一鸿制巨篇,长达一百四十句七百字,分五段描写安史之乱后上到朝庭下到百姓的世态百相。突破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瓶颈,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多多种表达方法于一炉,开创了以文为诗的先声。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公元757年,史思明奉表投降,诗人趁兴挥毫了这首《洗兵马》,全诗四十八句,每十二句一转韵,一气呵成,铿锵恢宏。因其丰富的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技巧,被王安石选为四家压轴之作。四家是李白、杜甫、韩愈和欧阳修。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是诗人思极兄弟姐妹和家乡、念及自己处境的声泪俱下。天寒地冻的,诗人只有靠拾橡栗、挖黄独的块茎来充饥。可太雪封境,厚厚的积雪下能挖多少?《同谷七歌》在谋篇布局上均有创新,被清代的施补华称为“自有七古以来之极盛”,为七古“正宗”。这个冬天,杜甫一家向成都迁移,成为成都草堂的野老,和农民打成一片,从而有了名篇《春夜喜雨》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乐府诗上,杜甫打破了传统的命题方试,走出了文不对题的樊笼。 “不薄今人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宽阔的胸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决定了他在诗歌国度的高度。“诗成而后工”,颠沛流离的生活,倚壁而吟的饥饿,靠人救济的无奈让他走出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更多的投向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危难,是诗人和诗歌的双重楷模。《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百韵》长达千字,堪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排律除了开篇四句,其他都须对仗,难度系数更大。千字排律简直诗歌国度的神话。
“诗穷而后工”和“自古雄才多磨难”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上一条:需要成长的不仅仅只是孩子
下一条:《孙子兵法》中朴素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