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用兵之道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水如空         时间:2025-03-31         点击量59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主要是讲“道”与“德”的,很少涉及军事内容。因为老子是希望统治者“以道莅天下”的,他崇尚“不争之德”,连争斗都不希望有,更何况是战争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

然而,尽管有人说,战争是“人类永远的梦魇”,然而无论老子有着怎样良好的初衷,我不犯人,却不能保证人不犯我,所以这个梦魇却是终究无法逃避的。在遭受外敌入侵时,我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坐以待毙,而是一定要拿起武器,进行自卫反击。

老子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道德经》的30、31两章中,他就全面阐述了他的用兵之道。

老子认为,军事力量不是用来逞强施暴的。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军队,但军队应该用来保家卫国的,而不是用来耀武扬威的,更不是用来侵略杀戮的。他将穷兵黩武的做法称为“无道”的表现之一。老子说:“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因为战马一般是要用雄马的,可是如果战争频繁,雄马不够用,连待产的雌马都派上了战场,以至于在野外产仔,可见,这个国家的政治是怎样的“无道”啊。所以,老子真切地希望“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30章)

恣意用兵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老子》46章中,就明确的指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由于战争,会导致田地荒芜、荆棘丛生,也会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疫疬频发、人口减少,进而大大的削弱国家的实力,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而且,这还不是最为严重的,更可怕的后果是“其事好还。”老子认为,战争无论胜负,都会遭到还报,那就是从此在战争双方的心中埋下了刻骨仇恨,为今后的战争留下隐患。这一点,在中外的历史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试看时下愈演愈烈的以巴冲突,就是多年仇恨造成的恶果。

所以,在能够不用战争就能够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就应该尽量不用;如果通过战争已经达到了目的,就应该及时罢手,而千万不要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逞强好胜。老子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即是达到目的的意思。对于这句话,有人认为,老子是希望采取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达到目的;也有人认为,老子是希望在战争取得胜利、达到目的后,不要再逞强好胜,去发动进一步的战争。无论怎样,老子是都希望胜利的一方做到“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做到及时“已居”(住手),因为“物壮而老,是谓不道。”而“不道早已”(30章)则是必然的结果。历史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兵力太过强大,因而去乱逞威风,四处征战,不知道适可而止,就一定会导致实力过早衰退,最终造成更大的失败。试看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吴国,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基于以上原因,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31章)把军事战争看做是国家机器中最为不祥的一种工具,如果想要真正把国家治理好是不会依靠这种手段的。战争是如此的不吉利,就和用于装殓和埋葬死人的的丧葬工具一样,是“不得已而用之”的,千万不要去美化它。老子说的“铦袭为上,勿美也”,就是这个意思。(铦是一种挖土的器具,而袭则是丧葬中死人穿的衣服。)在老子眼中,战争就是和“铦、袭”一样的丧具,即使再精致再漂亮,又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呢?

不只如此,对待整个战争也应该像对待丧事一样,“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事实上,“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一点古人已经做到了,但这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已;以老子的本意,是要人们——尤其是统治者——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扭转对战争的态度,从而从根源上减少甚至消灭战争。因为只有统治者真正做到了“以道莅天下”,还人类以自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过上“乐其俗,安其居。”(80章)的美好生活。

事实上,在老子的时代,不要说那些一心想称雄称霸的君主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在今天,做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呢?当美国的原子弹在长崎和广岛爆炸的时候,甚至当飞机撞向美国商贸大楼的时候,不是有许许多多的国人发出快意的欢笑吗?而在世界范围内,当战争胜利时,又有哪一支队伍、哪一个国家会在庆贺之余,也去为他们杀死的敌人哀悼呢?

老子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可是这个愿望说到底,也不过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一场三千年的“春秋”大梦。而最可悲也最可怕的是,今天的我们,甚至连这样的梦也不会做了……(本文于2009年1月6日发布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
下一条:老子不争的人生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