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170612)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6-12         点击量1992

  财经新闻

  1. 分析人士:20家银行停贷不具代表性 广泛停贷概率低

  银行房贷市场“草木皆兵”。银行上调房贷利率的新闻还在发酵,市场又有消息称,已有20家银行停贷,该消息在上周末持续发酵。在分析人士看来,“20家银行停贷”数据不具代表性,银行不可能大面积停贷。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533家银行中有20家银行已经停贷,未来时间会有新增银行暂停房贷业务。但是在政策框架内,不会出现过大面积停贷,影响到房贷市场的正常秩序。这对购房者来说并非利好,可能将增加贷款难度。

  6月以来,部分二线热点城市取消首套房房贷折扣,还有的上浮10%。房贷利率的收紧让很多购房者加入了“等贷”大军的行列。银行停贷的消息更是刺激着购房者的敏感神经。

  事实上,银行房贷收紧与市场资金紧张有关,银行的资金压力是否已经严重到迫使银行放弃房贷业务?在分析人士看来,20家暂停房贷的银行并不具有代表性,应该理性分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20多家银行停贷数据并非由银行证实,而且这20家机构是银行总行还是分行并不明确。事实是部分银行的支行因为业务布局和信贷额度不宽裕,这20家银行一直就很少开展房贷业务。

  “一些大银行还是不敢停贷的,虽然监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控,但是住房消费还是要支持的。”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银行房贷业务不可能完全收紧。即使一些大银行有收紧,也只是针对部分城市部分网点进行。所以“20家银行停贷” 的消息只代表个别银行的做法,不具备代表性,不代表所有商业银行房贷的走向。

  在分析人士看来,“20家银行停贷”的数据本身需要质疑,同时也应防范有些机构借此炒作,引发市场恐慌。

  张大伟表示,信贷利率上行是趋势,但不可能出现大面积停贷。他解释,购房者的资金成本持续上升,已经逐渐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贷款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市场成交已经全面降温,降价开始出现。房贷依然是大部分银行的优质业务,所以不可能出现大面积停贷的现象。

  在该消息的影响层面,严跃进认为,即使有20家银行停贷,实际上对于房企和购房者影响也不大。他指出,具体到实际情况下的贷款,房企和购房者是可以协商的。

  严跃进也提醒道,要防范中介公司或者代理公司可能借助这个消息进行炒作,以达到加快购房者网签的目的,这可能会引发一些恐慌性交易,对于此类恐慌性交易要进行管控,比如说防范针对部分银行收紧散布后续一定完全收紧的导向。目前银行停贷只是个案,不会对具体的购房交易产生实质性影响。

  事实上,在资金面持续收紧的背景下,银行也需要重新权衡成本和收益。在多数受访者看来,银行房贷利率上行仍是大趋势。

  融360分析师李唯一认为,现行政策下,严控房贷增量是大势所趋。银行在房贷总额度一定的情况,即使大幅上调房贷利率带来的利润也是十分有限,甚至是无利润仅仅维持收支平衡。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说,这部分资金资源未带来预期收益,会将这部分资金配置到收益更高效的业务上。近期房产交易量亦大幅下滑,成本与利润的权衡就使得部分银行将收缩甚至暂停房贷业务。

  张大伟也指出,目前资金成本继续上升,包括余额宝等固定理财收益年化资金成本已经接近4.1%,这种情况下,叠加管理成本,按揭贷款的基准利率4.9%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已经属于低利润产品。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大型银行来讲,更会选择上调利率的做法,而不是停贷。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近期北京等一线城市按揭贷款利率不断上升,特别是部分商业银行针对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上升至1.1倍或1.2倍,这显然与监管部门支持和鼓励首套房需求的政策精神不符,但却可能意味着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按揭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时代真正来临。虽然贷款基准利率维持不变,但在贷款利率已经基本市场化的环境下,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商业银行必然会通过贷款利率上浮的方式来上调按揭贷款利率,可以预计,二季度和今年下半年按揭贷款利率将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严跃进表示,从整个宏观面来讲,信贷利率收紧,放贷节奏和审批节奏都放缓,这是大趋势。在此背景下,购房者要咨询清楚能否按时拿到贷款这些问题。对于一手房来讲,代理公司或者中介公司应该能够掌握住信贷节奏。但是一些二手房交易可能会有一些风险,如款项没有批下来引发纠纷,而如果贷款没下来,购房者是违约方,这点购房者要有所意识。

  2. 媒体:当前时点央行不大可能大放水

  据经济观察报,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直言,最近一些非理性舆论夸大了央行正常的公开市场操作。当前时点央行不大可能大放水,预计6月份流动性仍偏紧。央行此次用的是定量调控,而非利率工具,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央行对市场规律是尊重的;并不想改变市场紧缩的预期,也不敢贸然释放利好——那样可能会引发市场预期的混乱。

  昨日央行旗下媒体中国金融时报也发文称,央行6月大额续作MLF不是“大放水”,而是对冲到期流动性,央行仍坚持平衡操作的方式,只是时至二季度末关口,预调提前量有所增加。

  早前,在6月6日,中国央行开展一年期MLF操作,向市场投放4980亿元。随后,一则号称“重磅利好”的消息在坊间流传,称“央妈向市场狂撒4980亿”,“历史性放水,单日2.49万亿货币量投放”......

  上述“重磅利好”消息解读央行此次操作时称,“本次释放的4980亿元,都是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存贷款转化,需要乘上5左右的货币乘数,基本等于向市场投放了2.5万亿的货币量。”

  该消息评论表示,“这样的货币投放量,以前是要再几个月完成,如今一天就完成了,说大放水,一点都不为过。”

  但实际上,6月共有4313亿元MLF到期,其中6日有1510亿元6个月MLF到期,7日有733亿一年期MLF到期,16日有2030亿一年期MLF到期。央行通过MLF向市场净投放667亿元,净投放数量并不多。

  多位分析师也指出,一些传言认为央行大放水,单日2.49万亿货币量投放,这是错误的。华泰证券固收团队李超分析道:

  不能通过货币乘数放大倍数来混淆视听,任何的基础货币投放都会通过货币乘数扩大至货币供应量。因此,我们认为本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在充分预期引导之下的,符合央行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倾向的正常到期续作。

  3. 央行旗下媒体:IPO放缓有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

  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今日刊文称,新股发行节奏的放缓,虽然并不必然影响股市走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态度上的积极变化,有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

  文章提到,A股市场历史上曾9次暂停IPO,似乎均没有改变市场的基本走势。近几周新股发行家数、融资金额的下降,已经被视为监管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的动态调整。

  文章称,近期监管层放缓新股发行节奏、集中公布新股发行审核情况,意在加强市场引导,寻求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文章认为,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须强化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须切实维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良好发展的基础;须以改革为引领,以稳定为底线,以发展为主旋律,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中国证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19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IPO企业257家,其中,已核准的IPO企业18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24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的IPO企业45家。IPO审结通过率约为73.1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约为26.85%。从目前IPO企业终止审查和否决情况看,从严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期,各方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建言,尤其是对IPO暂停与否多有争议。证监会在此时点发布了上述数据,以及集中公布了35家终止审查及18家未通过发审会的IPO企业情况,这一举措既有助于提高发行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各方对IPO的关注。

  实际上,近几周新股发行家数、融资金额的下降,已经被视为监管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的动态调整。最近三周,证监会核发IPO家数分别为7家、4家和8家,与端午节前每周核发10家左右相比有所减少。同时,IPO融资金额上限出现同步下滑,最近三周的融资上限分别为23亿元、15亿元和25亿元,而该数据在前几个月曾保持在每周60余亿元的水平。

  有分析认为,新股发行节奏的放缓,虽然并不必然影响股票市场走势——A股市场历史上曾9次暂停IPO,似乎均没有改变市场的基本走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态度上的积极变化,有利于改善投资者情绪。

  从这个角度看,近期监管层放缓新股发行节奏、集中公布新股发行审核情况,意在加强市场引导,寻求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凝聚共识的难度在加大,形成合力的难度也在加大。而要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发展合力,就需要寻找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对此,有评论称,要把改革发展的好事办好,就必须在寻求最大公约数上下大工夫。有些决策在酝酿过程中,遇到有些同志不理解、不支持,不要紧,听一听人家的意见建议是否有可取之处,看一看决策是否还有改进、改善的余地。面对不同的想法,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

  过去一年多来,证监会加强监管,出台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举措。不管是打击内幕交易、“顶格”处罚违法发审人员,还是遏制忽悠式重组,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打击金融乱象,净化市场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近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上,有关改革发展的建言不断交锋,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的难度在加大。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任务紧迫,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艰巨,要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稳定健康发展,显然需要寻求最大公约数。

  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须强化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场所,既要有融资功能,也要有投资功能,二者不可偏废。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融资功能,深化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各种类型的企业扩大股权融资,形成投融资功能平衡的市场。同时,监管方须进一步强化发行监管,严格审核,在严防企业造假的同时,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形成“能进能退”机制的常态化。

  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须切实维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良好发展的基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从监管者角度看,要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净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要继续夯实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筑牢市场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投资者也要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正确认识市场波动,更不应沉迷于垃圾股炒作,要杜绝赌博心态,回归投资本质。

  寻求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须以改革为引领,以稳定为底线,以发展为主旋律,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资本市场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首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是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资本市场需要以改革为引领,促进发展这一主旋律。同时,在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进程中,需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协调推进改革、发展和监管的各项工作尤为重要。

  人心齐,泰山移。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唯有各方登高望远,着眼未来,找出最大公约数,才能共同塑造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

  1. 收评:沪指日线四连阳 沪深两地国改股活跃

  减持新规发布后,一场“急觅”产业资本的风暴正在席卷A股市场。一级市场上,部分上市公司正在紧张寻求产业资本顶替撤退的机构,来确保定增顺利完成;二级市场上,减持改增持,寻求借助产业资本力量来维护股价的公司也越来越多。

  面对兜底增持的“炒概念”倾向,监管部门昨日及时出手。深交所发布通知,要求增持倡议书应披露增持主体、增持期限、兜底条款等具体内容,还应披露在职员工数量、结构、平均薪酬、资金来源以及取得相关股份的表决权归属,应当充分提示倡议人履约风险、大股东质押风险、股价波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下一周就将进入6月中旬,缴税影响再起,且有2070亿元MLF到期,再考虑到当前金融机构超储低,加上金融监管严、去杠杆初期资金需求旺,流动性波动风险无疑值得警惕。但也看到,最近资金面也有一些积极想象,央行流动性供给意愿在上升,外汇占款也有改善可能,如果机构提前准备、加强应对,流动性风险仍可控。

  周五(6月9日)央行进行200亿7天、200亿14天及200亿28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500亿逆回购到期,净投放100亿元。另外,央行对7、14和28天期逆回购操作需求询量。本周净回笼100亿元。

  渤海证券研报亦指出,考虑到6月末即将迎来季末性压力及年内第二次MPA考核的压力,银行在6月出借资金的意愿将有所下降,因此虽然在央行的干预下,钱荒难现,但本月货币市场流动性仍将大概率趋紧。

  此外,新股市场的生态正在发生着变化!在新股批文下发数量减半之后,IPO发审的节奏悄然减慢,本周仅有8家企业登上了发审会,较此前单周14、15家左右的上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拟上市企业的被否几率持续攀升,除了折戟发审会外,还有不少企业因为业绩调整或现场检查撤回IPO申请最终终止审查,IPO堰塞湖在持续疏通。

  今日早盘两市延续昨日的分化局面,上证50指数继续拉升,早盘再创新高,沪指维持窄幅震荡翻红,午后大盘震荡走高。截止收盘,沪指收报3158.40点,涨0.26%,成交额1816亿。深成指收报10177.45点,涨0.28%,成交额2239亿。创业板收报1796.13点,涨0.08%,成交板块方面,锦江投资带动上海国企改革涨幅居前,锦江投资,龙头股份涨停,上海三毛,强生控股涨逾7%,市北高新涨逾6%,长江投资,上海物贸涨逾5%。跌幅榜上,雄安新区,宁夏,酒店及餐饮跌幅居前。深深宝A领衔深圳前海建设股大涨,深深宝A,特力A涨停,深天地A涨逾5%,深振业A涨逾2%,深赛格涨逾1%。

  雄安概念股午后异动走强,冀东装备强势红盘领涨,渤海股份涨超4%,保变电气涨超3%,巨两融余额二连升,续创一周新高。截至6月8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8668.3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8660.39亿元增加7.94亿元。

  华鑫证券分析师严凯文指出,通常来说一轮中期级别的调整行情,单沪市核心地量水平应该低于1300亿元之下。通过对2016年1月以来几轮行情进行统计,过去三轮行情当单沪市量能首度低于1300亿元,其后5个交易日上涨概率为100%,平均涨幅1.18%,其后30个交易日上涨概率75%,平均涨幅为2.13%。而本轮行情自3295点调整以来,6月6日首度出现低于1300亿元的量能,为1278亿元,再加之目前偏暖的市场情绪面,短期行情有望继续回暖。不过依旧需要注意量能的配合情况,向上3150点区域,是前期核心成交区域,单沪市均量在2100亿元水平,所以要继续向上突破,依旧需要量能的连续放大。

  而华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表示,本周三市场的大涨释放出三个信号:一是大盘有效站稳年线,二是压制创业板超过2个月的均线系统被成功突破,三是前期持续低迷的次新股和雄安板块等老热点重新焕发活力。这表明共振反弹后A股底部更加坚实,在政策再平衡以及流动性悲观预期边际改善的累积效应下,市场情绪和热点强度在后市有望继续催化。

  万联证券分析师胡红伟指出,随着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和国内经济拐点的确立,资金面拐点在6月下旬出现的概率较高。从市场自身力量看,产业资本增持力度不减,减持新规则对短期供给限制作用明显,股票市场短期将从此前的“失血”状态转化为“补血”状态。上市公司业绩下滑预期由于短期无法实证,心理冲击也在过去几周明显消化,短期利空弹性下降。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尽管6月还会有反复,但从6月中旬开始到8月中旬,市场处于年内较好的反弹时间窗口。

  2.收盘:美股涨跌互见,科技股重挫拉低纳斯达克指数

  路透纽约6月9日 -   美国股市周五涨跌互见,科技股遭到抛售,重创纳斯达克指数,并拉低道琼工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三大股指盘中均刷新纪录高位。

科技股 (.SPLRCT) 重挫2.7%,盘中跌幅更大。今年科技股大涨,并引领市场升势。

  今年表现落后的金融股 (.SPSY) 和能源股 (.SPNY) 走强,分别大涨1.9%和2.5%。

  “今日出现板块轮换,投资人从科技股中撤出,转投其他板块。”Themis Trading销售和交易部门董事总经理Mark Kepner称。

  纳斯达克指数 (.IXIC) 收跌113.85点,或1.8%,至6,207.92点。

  道琼工业指数 (.DJI) 收升89.44点,或0.42%,至21,271.97点;标准普尔500指数 (.SPX) 收低2.02点,或0.08%,至2,431.77点。

  本周,标普500指数下跌0.3%,道指上涨0.3%,纳指跌1.55%。

  苹果 (AAPL.O) 劲跌3.9%,对三大股指的拖累最大,此前报导称即将推出的新款iPhone所使用的调制解调器芯片下载速度比其他智能电话要慢。

  Facebook (FB.O) 和Alphabet (GOOGL.O) 均收低超过3%,微软 (MSFT.O) 收挫2.3%,晶片商英伟达 (NVDA.O) 急挫6.5%,报149.60美元,此前Citron Research称,该股可能回落至130美元。

  软件公司Cloudera (CLDR.N) 发布业绩后暴跌15.6%。

  投资人也在消化本周欧美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

  美股今日开高,之前英国选民在周四的大选中给予首相特雷莎梅当头一棒,她提前进行选举,本是为了增强对於退欧谈判的操控,不成想反而丢掉了在议会中多数席位的优势,使英国陷入政治动荡之中。

  投资人还认为美国前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科米周四在国会作证对股市没有影响。

  市场观察人士原本担心科米国会听证可能打乱特朗普总统减税、财政支出和放松监管的计划。这些措施的预期扶助带动标普500指数自特朗普当选后劲扬了13.7%。

  市场焦点正转向下周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议,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加息。

  根据汤森路透数据,美国各证交所共计约87亿股成交,远高於过去20日的平均日成交量为67亿股。

  纽约证交所涨跌股家数比例为1.68:1;纳斯达克市场为1.03:1。


上一条:财经日报(170614)
下一条:财经日报(1706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