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进入老年社会后,满目皆是老者,但或许因了身体素质与环境因素的差异,老人的身体与精神状态截然不同。或儒雅稳重精神矍铄,或老有所为琴棋书画,或搓麻打牌自得其乐,或齿落发白步履蹒跚,或一身病痛周身不适……于是乎,有的老人继续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享受着工作馈赠的成就感,成了精神上的富翁;有的老人终于羸来了独立空间,从此随心所欲彻底放飞心情,云游四海悠哉乐哉,遍尝人间各种美味,赏尽世间绝色美景;有的老人却疾病缠身,万般无奈地囿于医院,在苏打水的异味中接受着各种器械与药物的摧残与折磨;有的老人与子女有分有合,享受着优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愉悦的精神世界,子女们乐见父辈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人安康,子女潇洒。
但是,毋庸置疑,更多的老人,为了享天伦之乐尽父母职责,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的吃喝拉撒,或主动或被动地为隔代后辈承揽起后勤部长一职。接送孩子、下厨烹饪,整日弹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甚至半夜三更还替子女干喂奶粉、换尿布等一应琐事,忙得脚不沾地,难分昼夜,透支着身体,以坚强的意念支撑自己无怨无悔地付出,哪怕累到虚脱也不舍得让子女分担日常起居中的压力……
凡此种种,所谓现实。
然而,还有一种现象,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父母往往古稀以上之龄,子女大多70年代或60年代出生,父母随子女生活,日常起居一概需要子女照顾。那个年代,兄弟姐妹较多,父母拥有多个子女,似乎诠释了“多子多福”这一时代印记带来的诸多福利,子女大多极其孝顺,尤其在城市,哪怕只是小城市,父母家庭地位特别高,子女唯唯诺诺从不敢有半点违抗,老人说一不二,久而久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家庭关系,那就是,父母成了家庭中的独裁者、奴隶主,而子女成了执行者、奴隶。对于父辈的所思所想所盼,子女得100%地落实到位,不管对与错,不论是否合理,只要老人有求,必须有求必应,不能打丁点折扣,否则老人就会大发雷霆,家里鸡犬不宁。
此类景象,耳闻目睹,司空见惯。
这一类的父母,苦出身,拉扯大几个子女确实不容易,因而自豪感爆棚,有着难以掩饰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没功劳也有苦劳,潜移默化中,子女毫无悬念地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因为是苦过来的,父母特别节俭,哪怕物质生活条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家庭经济根本不需要锱铢必较,但当父母的,依然是能省的就省、该熬的就熬,不舍得淘汰旧、破、小,家里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垃圾堆,父母固执己见,屁颠屁颠地把子女处理掉的物品又当作宝贝一般捡回来,藏在家里,自我得到心理安慰,让子女无可奈何。诸如吃隔夜饭菜导致腹泻,不得不去医院之类得不偿失的寻常事,馨竹难书,一去医院,劳民伤财,费用一不小心就是几千大洋,但老人依然不会从此吃一堑长一智。好了伤疤忘了疼,下一回,照样我行我素。
表面上看,父母勤俭节约,能省一点省一点,貌似出发点好,但结果偏偏适得其反。子女与父辈观念冲突时,侍老卖老的父辈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子女,气势逼人,自以为真理就在自己身上。子女虽憋屈得不行,但一般不想反抗,唯恐戴上一顶“不孝”的帽子,内心里先阿Q一番,然后自我安慰道:“唉,老与小,老与小,老小孩,随他去吧,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呗。”
好吧,如此的宽松政策下,老人无意中就被宠坏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蜕变成了不谙世事的老小孩,变得自私、独断、自我,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的地位必须坚不可摧。而且,好汉常提当年勇,年轻时代曾经的丁点成绩,在放大镜中美化成了丰功伟绩。哪怕早已被时代淘汰了,还特别乐意给子女上教育课,盲目乐观,自以为是地指点江山,子女只能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
诸如此类的小事,孝顺的子女大凡也只是一笑了之,毕竟无关紧要,不是原则问题。但面临老人身体不适力不从心,而子女分身乏术难以侍奉左右,不得已想将老人送往养老院,以求更专业更舒适的照顾时,那就是逆天不孝,必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老人的世界观里,那无异属于对其的遗弃。
有个朋友,事业有成的中产阶层,收获多付出也多,平时特别忙。家有老母,年事已高亟需有人照顾,但好保姆难觅,老人的脾气不太好相处,保姆几进几出,费用也不小,于是和胞兄胞弟商量,是否将老母送条件最好的养老院?姐弟仨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很快达成一致,打算将老母送往环境好、设施好、配套好、收费也高的一所养老院,那儿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手脚勤快的贴心阿姨,更有一大批年龄相仿、可以有更多共同语言的同龄人,应该比家里更让人放心。思想工作做下来,老母通情达理,认为可以一试,也可以大大减轻子女的照顾压力。结果,跳出来一个反对者,暴跳如雷,一蹦三尺高,劈头盖脸地指责、唾骂,那就是义愤填膺的舅舅。舅舅的满腔愤怒绝不是装出来的,他真的特别痛心外甥、外甥女的没有良心,居然商量着将老人外送,如此无情、无义、无孝,怎么能够容忍?哪怕再三跟他解释并没有抛弃老母,平时也会经常去看望,但也没有消除舅舅的不满。结果,舅舅翻了脸,从此不相往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朋友老母去了养老院后,一段时间下来,完全适应,心情不错,脸色红润,身体、精神状态都特别好,乐不思蜀。当外甥、外甥女提着礼物登门拜访舅舅一家,见到依然逼仄的狭小空间时,感慨万千,守旧的舅舅从来不肯冒风险投资,不愿倾尽财力买房,宁可将所有的钱放在银行里,然后,无形中慢慢贬值,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环境改善机会。朋友说,那一刻,她觉得无语,因为她劝服不了舅舅改变观念,就像舅舅说服不了他们别将他的姐姐送养老院一样。
由于耳闻目睹了太多老人与子女相处的诸多矛盾,推测大多因老人而起。子女实在心无遗力却被父母重重地拖住,轮流困守,或其中一个子女挑大梁侍奉左右,抛弃一切,失去自我,日夜颠倒,那真的也是煎熬抑或崩溃,内心里也对老人有所看法,觉得老人本可以洒脱一些,也让子女轻松一些,但因了观念的守旧与面子的虚无,最终,拖沉了双方,不足为道。
但是那天,朋友跟我聊了很久,聊到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和内心深处的孤寂,忽然让我别有感触。她坦陈,其实她也理解舅舅,也不只是她舅舅一根筋,绝大部分父辈的老人无法接受去养老院,觉得那是无子无女的孤寡老人才有的下下策,有子有女者怎么可以让自己去养老院度过余生?我们自以为,那分明就是老人怕给自己脸上抹黑,是自私,是好面子,最好依赖子女,保姆请不好就让子女侍奉左右,而不是一推三六九,将自己往外一推,子女轻松了,老人却孤独着,那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作祟。但实际上,朋友说,自从我妈去了养老院后,我跟那儿的老人们聊过几次,老人们不愿意去养老院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觉得自己被子女抛弃了,那内心的痛,无以言表。亲情的抚慰无以替代,子孙绕膝的幸福千金难买,他们更注重的,只是一份陪伴,只是寂寞时希望能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是,既然孩子们那么累,老了老了,何必成为孩子们的负累呢,这也是有生之年能为孩子做的最后的一件事情了啊。于是,他们选择了尊重子女的选择,或者自己也提出去养老院颐养天年……说着说着,朋友双眼盈泪。她说,虽说我妈在养老院挺好,看上去乐呵呵的,精神面貌也好,但实际上,我能感知到老妈深层次那种期许,她其实还是希望跟她的孩子们在一起,她怕缺失了亲情,她还是会孤单。所以,朋友说,等我忙过这一阵,我想把我妈接回来住上一段时间,我真的不敢面对我妈其实渴望但拼命掩饰的眼神,她越是装作若无其事,我越是愧疚。有道是,伴陪是最长情的告白,世界上唯一的长辈,无法割舍的血缘,到了这年岁,还能有几年可以陪伴?陪一天少一天,我们还是应该换位思考,少一些嫌弃,多一些包容。
我曾经以为,有些老人和孩子一样,不经意间就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听了朋友的肺腑之言,再深层次反思,似乎真的也过于以偏盖全。因为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没有换位思考,去站在我们长辈的角度,替他们想一想,是他们要的太多了还是我们嫌弃得太多了?千万别贸然下结论啊。有道是,唱得好不如做得好,对于老人,如果多一份体恤,多一份理解,其实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老人们对于孩子的拳拳之心,他们那种卑微、谦恭的爱,何其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