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五月。此时七七事变已经过去10个月了。这篇文章是这一段时间战斗经验和总结。驳亡国论,速胜论,丝丝入扣,严密至极。提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敌人的战略进攻,敌我双方的相持。敌人的退却和我们的反攻。
我读论持久战的心得体会。主要是学习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一共120段,我读到59段。像个广角镜头,从一个战役到一个根据地,到一个战区到中国半壁,到国际反法西斯形势,挨个分析各方矛盾,缺点长处,得出从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中国有必胜的条件。那么可以等着胜利来临吗?不是的,下面开始讲战略战术。
第83段讲的是错觉和不意。对日战争要讲战略。我们要有主动性,灵活性,我们要兵不厌诈。劣势有准备的军队,可以对敌采取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组织民众,用灵活的运动战,让敌人无从准备,其中提到宋襄公,尤其强调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中,不要他那样的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春秋时代宋国国君宋襄公,他和楚国交战时,为讲求所谓的仁义——楚军渡河时,部下建议攻击,但是宋襄公以君子不乘人之危,等待着不出击;楚军过河后,未摆开阵势,他还是以君子风度在等待,一再地贻误战机。最后终于等楚军准备完毕,双方开战,本来彼此力量悬殊,又错过最佳的战机,宋国被楚军大败,宋襄公受伤,次年就死去了。
读到这里,我的内心一亮,困惑很久的策略和信义问题,有了答案。
项羽和刘邦本来有楚河汉界,按照他们的协议,刘邦的胜利是背信弃义得来的。但是刘邦还是追击项羽,有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我们可以想想遵守的后果。刘邦放项羽一马,就是养虎为患。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待项羽恢复力量,必然不会遵守协议,必然会危害刘邦。最终会有你没我,双方又会来一次决战,到时鹿死谁手,未可知。
刘邦把这种可能性消灭在萌芽里,解决了以后的大祸患。
世间很多事都是这样,他遵守,是他没能力不遵守。二战发生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后来看,不就是缓兵之计吗?待到德国准备好了,又腾出了手,就公然撕毁条约,大举进攻苏联,才有动人心魄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只要有博弈,就要分出胜负。双方和平时,或者是缓兵之计,或者是积蓄力量,双方都在审时度势。有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机会,不能给它翻盘机会,否则所谓的仁义道德,也是蠢猪。
在工作方面,类似的博弈也存在。为了整体的利益,维持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必然要涉及到某个人的具体利益。选择让谁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要讲策略的。所以,有时候面对具体的结果,要明白,有时候不是领导不公正,他的决定对你不利,是为了团结另一部分人,使之平衡。那部分人带给集体或者领导个人的利益超过你的价值,毫无疑问你就该牺牲。但还是感觉到你的力量威胁不到他,他才能这么办。
当然你自己是否服从领导的安排,也需要切实又全盘考虑。寻找对自己最佳的结果,和自己和全局妥协。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领导的安排执行不了,甚至有时候翻了船也未可知。这就是他没有选对人。
若得懂得这些,还能为工作中的不顺而烦恼吗?啥是从大局出发,啥是局部利益服从全局,不都迎刃而解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多年前就已决定的。
这是抛开自己的觉悟,全从自身的利害得失出发。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在某个时间段,顺利顺意。但若是长久地偏离人间沧桑正道,违背天时地利人和,突破底线,暂时的有利条件也会慢慢转化。
处处都是辩证法。细读起来,趣味无穷,尤其在读书和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仔细思考都有出路和答案。
上一条:杂论|由人为什么会痛苦产生的内涵外延
下一条:方与圆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