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人类七情六欲的组成部分,是身心受到某些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内在感受。一般说来,也可以通过发声、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等表现出来。
造成痛苦的原因很多,不同遭遇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就像几何基础知识中的“正方体”一样。
按照几何观点,点可以构成线,线可以构成面。面可以构成体。体的最基本单位最终仍是点。
我们可以用这个思维方法,来理解痛苦的构成。痛苦就像这里的体一样,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很多很多的。
以正方体为例,如果单纯从表面去看,只有8个角,6个面。我们把点和线的概念融入其中的话,那角度与侧面就有很多很多了。
痛苦亦是如此,其构成的原因也是很多很多的。单纯的理解倒是很简单。不外乎肉体的、精神的两个方面。
如再细分,肉体的有很多,精神的就更多。但也逃不脱8角6面。这就是一般观察分析事物的法则。
我们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都讲究“侧面”与“角度”,其含义就在这里。选取的角度确定了,要表现的侧面选取了,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有条理,有层次。
然而,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很讲究创新,所创作品有新意,有个性的独特风格。这就要我们深入的发掘事物的角度与侧面,才能保证作品具有个性的新颖性,避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怎样去发掘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呢?构成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每一条线,都可以形成自己的角度与侧面 ,只不过包含在其中,直接观察不到,需要用心分析查找才行。
这个正方体内部的角度与侧面,我们在写作中叫它“视野”或“出发点”。出发点正确了,视野开阔了,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好文章。
痛苦当然也是这个样子,只看到痛苦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只做表面文章,难免角度有限,单一重复。我们所说的“浮浅”就在于此。
对于探索痛苦的原因,我们要透过表面,深入到内里去探寻新角度、新侧面、新出发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意,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一般说来,我们只写身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这还不够,要进一步发掘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这个探索的思维过程,我们叫它“思路”。
正确的思路,往往会和“灵感”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静下心来,以敏锐的灵感去发掘新的角度,确立正确思路的时候,其创新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
关于在痛苦这个正方体内,去发掘一个新角度,探索一个新视野,来论述精神方面的痛苦,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还要研究怎样摆脱痛苦的方式方法。这也应该是其论述的主要方面。
痛苦是可以调整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当我们为了事业打拼的时候,人人都愿意一帆风顺,万事亨通。当你遇到挫折、失败时,就会感到沮丧懊恼,无比的失落与痛苦。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逆向思维,调整痛苦的心态。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失败,我们获取了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才会一步步逼向成功。
这样,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化痛苦为力量。痛苦就会被调转方向,从而会减轻,最后逐渐消失。
当然,我们要研究的是痛苦的根源,其余就是它的延伸了。“人为什么会痛苦”议题的倡导者fonyuan,最近也发表了一篇《谈人为什么会痛苦》的文章。
也可能是作者亲身遭遇吧,对痛苦的根源归结于“知道的更多”。很显然这是痛苦根源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角度,但它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这个小角度,也确有个性,主题也较深刻,是在诸多根源中不算普遍被人们认知的一个主题。
我认为,这个角度也很好,避免了表面化,克服了浅薄与平淡,可以给人以瞬间的惊讶!但是,在诸多根源中,被作者认知的这一角度的主题,却包含了消极的一面。
不错,有时候的确有这种现象。在“失去”所引起的痛苦中,就包含了这个样子。作者引用了“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阐述这一观点。
当他的处女作被媒体大力宣扬时,他感到自己很了不起,很自以为是。可后来当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后,却发现自己的处女作是那么幼稚可笑,最后付之一炬。
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学习,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时候,仍处于自以为是的状态。这就印证了他知道的更多了,知识更丰富了,却给他带来了失落羞愧的痛苦。
当然这仅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知道的越多,知识越丰富,并不是都会带来痛苦,反而是自己不断进步,逐渐成熟的体现。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来的痛苦!
作者在最后做出总结:“为了幸福永存,还是满足于现状吧,别整天这个那个啥都想知道,知道了就可能会产生痛苦,还可能是巨大的痛苦”。
很显然这个结论是消极的,是不值得提倡的,原本就是一个“愚民政策”。让“无知”而隐掉特定情况下的的痛苦,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吧!
当然,我们的目的,是确立积极的主题,发掘更好的角度,选取更开阔的视野,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上一条:我要怎样的活法?
下一条:从《论持久战》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