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爱由心生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曹国魂         时间:2024-10-29         点击量159

爱是人类的生存主题,爱是人类延续的根本,爱是一个让人一生回味无穷的营养大餐。爱悄悄向我们走来,源于内心世界,源于一片纯洁的天地,源于宇宙万物。爱,宇宙有了万物,万物有了规律,爱让地球有了吸引力,爱让太阳有了热量,爱让银河系,乃至太阳系有了光芒。

爱是从心底出发的。

孔子在《论语》里无数次阐述了爱的含义。爱,即是仁。仁爱之心发自内心。相传孔子有弟子问他,你常常说的“仁”到底是什么呀?孔子微微一笑,“仁”就是所谓的爱呀。《论语》中的“仁爱”就是孔子的“爱人”之说。孔子告诉弟子,“仁”就是“爱人”,就是能够爱人的人,能爱人的人就是“仁者”。

“仁爱”诠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道德、甚至法则。孔子出生低微,自己一生都想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可惜怀才不遇,偏偏做了一个“儒家”,也就是专门为白事家中主持丧葬礼仪的。孔子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把“仁爱”之心作为治国安邦的纲例,以至后来的孟子延续的“仁、义、礼、智”思想学说,都有维护社会持续高度概括性。

人类作为世间万物的统治者,心中必然有大爱。人类内心是多元化的,即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心中难免也有一份对爱的恻隐之心。人心世界的庞大和丰富的情感决定了对爱的出发点。一颗仁爱之心我们有了生存的力量。从人类的起源中看,原始社会的群居生活能够看出人类的起源是爱让他们融化了独处和分离,他们凝聚在一起创造了生存环境,不再害怕世界,群居者每人都用心对自己的群付出情感,每一种付出都是一份责任。《论语》里有一段话非常受用,“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有一首老歌曲《爱的奉献》中唱到,只要人人心中充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论语》中说:“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爱的地方就有回声,就感觉着爱在身边答应着,无论黑夜还是白天,静默中闪烁着生命的光芒。爱是我们人人需要的爱在襁褓中,爱在童年的天真的呵护中,爱在初恋的红润中,爱在家庭与事业的双收中,爱在垂暮之年携手夕阳中。记得去年年底正值大雪纷飞,一辆由山东运往甘肃张掖“萤火虫”爱心捐助的物品车在武威市附近发生车祸,幸好车上的人员都无大碍,在寒冷中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冒着大雪和寒风将翻车物品全部卸载,武威一货车司机义务将物品运往张掖市区。这些村民朴实的爱心感动了“萤火虫”的所有成员,也为那些需要救助的孩子们献上了一份爱心。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每个人心底都有爱的源泉,一个凶手或许在爱的感召下会放下屠刀,只要有爱就不会做坏事,换人间一份安宁。爱不是不可企及的,爱存在在我们的意念之中,预示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像泉水一样喷射出来。

换而言之,孔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种大爱思想并不是每个“士”才做的,才有的。文化人只是多了点见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蕴含着爱的成分,读书的人称为“士”,如果“士”不能心胸广大开阔,意志不够坚强,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是仕途将会更加遥远。爱便是责任,一个有爱心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士”更不列外。“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人的爱心责任到死的时候才能终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爱既是责任也是付出。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是曾子的,说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意思就是,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一个人生存于社会中,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的责任都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环境因为人的责任而变得安定祥和,因为责任,我们生活在世界上采油向往。一个人的责任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必须的。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角色,责任就是对角色的演技。责任就是爱,爱即是责任!

所以,孔子在《论语》中的“仁爱”就是我们生存的和发展的力量,使我们有了责任感,有了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可以说,《论语》:爱由心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