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对饮食的态度来看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韩开春         时间:2020-03-04         点击量3679

  生于六十年代及其以前的人大约都还记得七十年代的批林批孔,在那场运动中,砸烂孔家庙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批判“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这“仁”是什么?听听孔老夫子自己的解释:

  《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可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过去有人这样理解:“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要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一切按照传统的行为规范行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仁”带有某种墨守成规、委曲求全的含义。这或许就是在那场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断章取义批判“克己复礼”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吧。

  但是孔子“克己复礼”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撷取夫子对待饮食的两段文字,从中或许可以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其一:《吕氏春秋·孝行览》载:“文王嗜昌蒲瞭。孔子闻而服之,缩瞮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瞭是什么东西?据说是一种腌菜。昌蒲瞭,就是把昌蒲做成腌菜。瞮,指的是鼻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周文王很喜欢吃用菖蒲做成的腌菜,成了一种嗜好。孔夫子听说周文王有这个嗜好,也就吃它。吃的时候缩着鼻梁,直到三年以后才适应,才习惯了。

  缩鼻梁,其实就是皱鼻子,为什么要皱?想必是昌蒲瞭这个东西并不可口。不可口却还要捏着鼻子去吃它,何故?是因为周文王喜爱。周文王是孔子心中少数的几个偶像之一——还有一个是周公旦,夫子一心想恢复周公、文王时代的礼制,自然就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包括他们的个人嗜好。夫子是个亲历亲为的人,认为凡事从我做起,这样才好有说服力。所以他才皱着鼻子吃了三年的昌蒲瞭,直到习惯为止。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克己复礼”还真有“要求人们要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一切按照传统的行为规范行事”的意思——在夫子的眼里,文王就是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的代表。

  然,“克己复礼”真的就要“墨守成规、委曲求全”吗?也不尽然,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关于夫子对待饮食态度的事件的记载。

  其二:《墨子·非儒》说:“孔丘穷于陈蔡之间,菜羹不瞯七日。子路为享豚,孔丘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丘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丘曰:‘来,吾语汝。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

  这段话说: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吃了七天没有米粒的菜汤。子路给他弄了一只小猪,孔子不问肉是哪里来的就吃了;子路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换了一点酒,他也什么都不问就只管喝了。后来鲁哀公请他吃饭,他却座位不放端正不坐,肉切偏了不吃。对照先前的态度,夫子判若两人,子路很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就向先生请教,孔子说:“来,我告诉你,当初我和你那样是为了活命,现在我们这样是为了坚持礼义。”

  同样是对待饮食,孔子前后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何故?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取的重点也就各异了。

  可见,圣人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克己复礼”并不是刻板一块,也要讲究灵活运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礼”是有条件的,当连生存都要受到威胁的时候,礼义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只有到了衣食无虞的时候,礼义才会被摆到重要的位置。

  那么,我们从这两则关于夫子对待饮食态度事件的记载,是不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它强调的是,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战胜自我”——“克己”,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的同时,也并不要求墨守成规、委曲求全,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并不是他教育弟子的本意,适当的时候可以见机行事、灵活机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