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非常喜欢季羡林“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这句经典语录,要做到这点须要有高级智慧和高尚德行。俗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说话还真是大学问,要会说话,把话说好还真不太容易。难怪孔老夫子不厌其烦的多次提及,对于他关于说话的思想和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是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你看多难,这里有慎言的思想。从古至今越是大人物越是谨言慎行,凡是招人喜爱的人,都是会说话的人,但不能过,过犹不及。中国有句老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人类历史上因言获罪的并不鲜见,枚不胜举,都是在不合适的场合,对最不应该的对象说了最不应该说的话。所以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慢说话,多行动,最好。毛泽东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取名都来源于这句,可见对孔子这句话的推崇。
孔子重视说话的程度,从他给侄女选女婿就可看出端倪。“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因为这极符合孔子极力提倡的“慎言”思想,不该说的话绝对不可以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影响巨大,所以不可不察,不可不明。“一言足以伤天地之和”,虽说如此但光听几句言语就选中女婿这也不太可能,孔子还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他反复强调“言外之意”,再次证明他的学问是圆融无碍的。“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 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叫隐;这个“瞽”(gǔ)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没眼力劲。这说明孔子从人们说话可以看出人性的不同,以及讲求语言艺术的复杂性和迫切性。
在孔子眼中一个人的言语和他所具有的德行品质紧密关联,“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他强调提升德行修养,先从说话开始。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着与大家讲述,君子“刚、毅、木、讷近仁”、“敏于事而慎于言”,小人“巧言令色,鲜矣仁”。由此可见孔子极其反感巧言乱德、言过其实的人,而又极力推崇讲求诚信少言寡语者。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孔子一贯提倡“言忠信,行笃敬”,强调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事要忠厚恭敬,要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做到这些你到哪里都能行得通。他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是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顺着孔夫子“非礼勿言”的思路向前延伸,好的言语必然是美丽芬芳,让人心旷神怡,而德行俱佳的人必出良言,令人受益,给人鼓励、使人觉醒,令人欢喜,如阳光雨露,滋润别人,温暖对方,只有经常如此,给人赞美、给人安慰,乃至给人以希望、祝福,那才是真会说话。正如净空所言,我们都去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人生如此最佳。
上一条:“自知”与“自胜”的启示
下一条:昙花盛开,幽香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