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三十三章。按现代汉语来解读,就是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已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坚持身体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有志。不离失本份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在,才能算真正的长寿。
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名俗话,叫“人贵有自知知明”。其实,们如果归根溯源的话,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圣人”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老子在这一章里着重阐述了做为一个社会个体,人的修养问题。在这一章里的重点论述中,老子给社会个体的人提出了几个很高的修养标准“自知”、“知人”、“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而它更加推崇“自知”、“自胜”。无论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探索和实践活动中,还是传统文化耳闻目染的熏陶和教化中,都过份的强调的是“知人”与“胜人”,确很少考虑“自知”与“自胜”。由于,不能“自知”与“自胜”,才发生了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
“人贵有自知知明”,人一旦给自己定下一个准确的位置,在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取舍上便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同时,“人最难战胜的往往是他自己”。如果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都能够正确的估价、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少一份曲折,在事业的追求上就会多一份成功。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的“自知”与“自胜”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知”就是要我们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检讨和纠正自身的缺点和过失,正确对待名誉、地位和金钱、权力,找准位置,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把有限地生命奉献给人类社会。“自胜”就是在各种名利的诱惑下而不迷失自我,并且不断战胜自我,清醒自我,保持一份澹泊宁静的恬淡之心。按照《中庸》中所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崇高要求处世做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将会进则奉献社会,服务大众;退则修身养性,海阔天空,吾何乐而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