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反求诸己”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2020-09-16         点击量6091

近读曾国藩家书,自道光二十年(1840)始的几封家书,提到的都是家里的孩子身体如何,弟弟们读书是否勤勉,作为京官在经济上的一些困窘等琐事。

但其中一篇写于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的家书,却提到已经化解了和郑小珊的嫌隙,并且对自己严加要求,其中提到:念念改过,虽小必惩。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曾国藩从十四岁起开始考秀才,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他的四个弟弟也是读书不成。直到二十三岁那年,他才中了秀才,之后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进士,鲤鱼跳进龙门,他开始做京官。

此时的他还没有想到兴国为民,只想着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加上年轻气盛,爱显摆自己,夸夸其谈,脾气火爆, 终于发生了这次口角之争。

郑小珊也是湖南人,和曾国藩是老乡,担任刑部主事的官职,他比曾国藩年长十岁,精通医术,经常给曾国藩的家人诊病,平日二人来往密切,说话也就比较随便。某日,因为一件小事,二人言语不合,吵了起来,曾国藩肆口谩骂,忿戾不顾,郑小珊也毫不相让,口出不逊,二人发生激烈争吵,最后郑小珊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很后悔,在家书上提到这件事情,并反躬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句话的大意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是否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心诚意,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是否都温习实践?

这三方面,能大致地概括每个人的工作、交往、学习的状态,若是每个人每天都有这样的反省,及时修正自己,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力争少留遗憾。看似简单的三句话,但是很难做到,这是一个修身的标竿。每个人的努力都在靠近的路上,用以振作自己。

作为曾子七十世孙的曾国藩,是圣人之道的实践者。他自我反省:从年纪上来讲,郑小珊算做他的长辈,经常给曾家看病,同乡间互相帮助,交往不错,就一时意气之争,多说几句,影响到多年的交情,实在是不应该。曾国藩知错就改,登门给郑小珊道歉,郑小珊也是豁达之人,二人推心置腹交谈,曾国藩再次赔罪,二人冰释前嫌。

《孟子·离娄上》也有这样的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短处,改正它,明白以后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自身端正,我们做的事情才能取得进步。

比如三国时候,蜀国的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用马谡守街亭,但是马谡只是夸夸其谈,没有实战经验,并且不听取副将王平的正确建议,导致街亭丢失,影响到全局,蜀国这次出兵前功尽弃。诸葛亮按照军法斩马谡之后,落泪不止,众将来劝,诸葛亮说:我非哭马谡,而是想起先主曾和我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我现在是悔恨自己不会看人用人,才有今天的结果,怎么能不伤心呢?

诸葛亮安葬马谡之后,又抚恤他的妻子儿女,之后向后主上表,检讨自己的过错,请求把自己连降三级。诸葛亮勇于承担责任,反省改过的故事,流传后世。

曾国藩也是这么做的。他自我批评,在日记中给自己定立三戒:“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即不要多说话,要控制情绪,不贪不嫉妒。

贪欲,嫉妒是人性中的恶习,应该戒除,而控制情绪更能考验出一个人的智慧、修养,审时度势的不多言,才能不会祸从口出,少惹乱子,这就能做到不纠缠,少争论。

再说这封家书,他提到念念改过,虽小必惩。意思是他以前对自己的过失疏忽了,发生这样的事,自十月以来,念念不忘改正自己的过失,问题虽小也要惩戒。“勿以恶小而为之。”,较小的坏事也要防范,不能做,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

以前的曾国藩可是心性浮躁,爱热闹,大部分时间用于交友玩乐,尽管有读书计划,但是执行的并不好,但这次交恶,他能够深深反省,从自身找原因,小过失也不放过。

这一年,曾国藩三十岁,立下“学作圣人”之志。以后他时刻反省自己,踏实、智慧地做人,做官,后来,他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

附曾国藩家书一封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余详于弟书,

谨禀。(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