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目,指人的眼睛与眉毛。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借指人的容颜姣好,神采飞扬,娇媚无比。《诗经·卫风·硕人》诗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眼波流转,顾盼生姿,美人的娇笑眉目,简直美不胜收。南朝宋鲍照《学古》诗:“嬛绵好眉目,闲丽美腰身。”在这里就用“眉目”写出了人的容颜姣好。宋代毛滂亦有《菩萨蛮?端端正正人如月》诗曰:“端端正正人如月。孜孜媚媚花如颊。花月不如人。眉眉眼眼春。沈香添小炷。共挹熏炉语。香解著人衣。君心蝴蝶飞。”在中国传统文学里,用眉目来写人的面容神态,言简而义丰,让人遐想无穷。眉眼传情,一醉就是几千年。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却跳出窠臼,出新出奇,将人之眉眼用于山水。一山一水,也活脱脱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盈盈动人了。
中国的戏剧,是非常讲究眉目传情的,戏曲演员要练到四功五法。四功者,唱念做打;五法者,手眼身法步。手眼的功夫,是戏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戏剧表演中,最丰富、最生动的地方。所谓顾盼生姿,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欣赏中国戏剧的时候,舞台上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都是戏份十足,足以博得阵阵喝彩,迷倒一片众生。
由此可见,“眉目”之重要。
做一件事情,经过千辛万苦,差不多快要完成,就会松了一口气说,终于有了“眉目”了。在诸多的矛盾中,主要矛盾,就是“眉目”,“眉目”往往成了关键事物。
最近看老树的画,画中的人物,大都是没有眉目的。不禁有些错愕,人无眉目,如何传情呢?
可是,看画中那些身着长衫,或头戴草帽,或光头长髯的人物,全都空着一张脸,像一轮苍白的月。却每每会意,一点不觉突兀。便愈加错愕,人无眉目,竟然让人毫不惊诧,反到更觉自然,也是有趣。
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见惯了四肢修长之美,却对断臂的维纳斯情有独钟;游历了完整如初的故宫,却对圆明园魂牵梦绕;见惯了地上的残垣断壁,却对地底下那些未知的棺椁陈尸孜孜以求,残缺了,或许也是一种美。残缺之美就是出新出奇。残缺,有时候会更甚于那些完整,那里有空白。
观察一个人,往往专注于人的表情,表情就来自于人的眉目。人的眉目藏匿起来了,会如何呢?观察的人,被观察的人,都失去了关注的焦点,心里空空,茫然失措。
不知老树画里的人物,是故意忽略了眉目,给观赏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获得更加美妙的艺术享受;还是告诉人们,看人做事,不必去在乎什么眉目。
或者,他想告诉人们,世上的人,其实都是戴着面具生活,我们所见到的,无非是空了的眉目。
我想,如果面目可憎,不如一片空白来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