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一片海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何足道哉         时间:2021-08-24         点击量1653

老人是一片海

从最初潺潺溪流到奔腾的河流,辗转、坎坷,最后归于大海。浩瀚,宁静。

这多像人的一生。

从青涩懵懂的少年,到激情四射的青年、干练沉稳的壮年,到无欲无求、心如大海的老年。人的一生,似乎只有到了老年这个阶段,才算将一切都明了,透彻了。

海纳百川,浩瀚包容,所以,大海才是流水的归宿。

人必将会一步一步走进老年。苦辣酸甜,悲欢离合,百味人生都尝遍。该吸收的都吸收了,该包容的都包容了,该来的悲、该来的喜;该来的苦、该来的甜,都统统经历了。惊涛骇浪,都波澜不惊了。

步入老年的人,就是一片大海。

不会为流短蜚长而夜不能寐,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不会因为一时的误解,不会因为一句谩骂,不会因为一个鄙夷的眼神而大动肝火。真正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境界。

过去许多无法忍让的事情,现在都可以不动声色地忍让了;过去认为那些不平与不公,现在都可以一笑了之;过去许多难以咽下的愁和苦,现在都可以从容面对。一册古籍在手,吟咏再三,再三吟咏,“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与此时的心境恰好,就会捻须颔首,给那千年的辛稼轩一个会心的微笑。心静如水的境界,已经烙印在老年的每一个晨昏,每一次回眸。

不争,不夺,无欲,无求,已经不仅仅是佛家的修为,也应该成为步入老年人的一种境界。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的经验之谈,也是智慧的结晶。不知道诸葛亮那年幼的孩子是否懂得,长大后会不会以此为戒。“不争、不夺”体现一个宁静;“无欲、无求”体现一个淡泊。老年真正可以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果真如此,老人的情怀,岂不如海?

早年,动辄就会把心如止水挂在嘴边,以显示自己的修为与涵养。步入老年,才知道,那些,只不过是年少轻狂,中年的奢谈。每一次的风来潮涌,每一次的电闪雷鸣,又何曾做得到风轻云淡,波澜不惊呢?那个时候,阅历再丰富,修养再深厚,学识再渊博,都无法让一颗驿动的心,不惊、不嗔、不怒。

佛家是讲修为的。真正的修为就是人的阅历,是一步一步将人生行走得更加厚重、更加深邃。见识了高山,才知道什么是庄重巍峨;走过了深谷,才能领略什么是雍容大度;身临大海,才明白什么是浩瀚、深邃。宋代诗人朱敦儒在《菩萨蛮》词里有一句“老人谙尽人间苦”的诗句。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不知道朱敦儒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年纪,感觉是道尽了人间悲欢,深谙老人心境,深得老年人共鸣的。因为“谙尽人间苦”,人才会老。人老了,就什么都看淡了,什么都看明白了。看明白了,把一切都看淡了,内心一片澄澈、宁静。心,可以装得下大海。

宋代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的词,很形象地描摹了人生过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一首很著名的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可在我看来,这首词未免有些苍凉了。人生除了悲欢离合,除了无情,除了衰老,应该还有“九九是重阳,重阳菊散芳”的馀情;还应该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还应该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豪迈;还应该有含饴弄孙的乐趣吧。

老人就是一片海,是浩瀚,是深邃;是大度,是包容。

一生坎坎坷坷,哭过、笑过;痛过、喜过;恨过,爱过……一颗心,容得下一片大海,装得下整个世界,老年的日子,就可以从容不迫了。“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胜似闲庭信步;去留无意,望云卷云舒,相伴晨钟暮鼓。”我们不必晨钟暮鼓,可以荣辱不惊,也可以花开有意,如此,我们老年人的日子,就过得有滋有味了。

《老人与海》原著里有一句话:老人看着海,眼里一片汪洋。我想,这片汪洋,也应该在老人的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