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野芒         时间:2021-11-11         点击量2113

       在论坛畅谈“读书”和“活法”的时候,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这样一句话: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却勾起了我对读文艺书或者文学书有什么用的兴趣和沉思,且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今天,我很愿意在这里扯扯。

  与书结缘不算偶然,但喜欢读文学书则是一种缘分。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读书的好处。只晓得玩的乐趣。差不多整个童年,小学五年级之前,我的时间都用在了疯跑,骑驴,抓鱼,烧知了,打元宝,甩泥巴,掷木尕,抽陀螺等等这些有点原始的嬉戏上。直到一个雨天,我走进了村里一个落榜高中生的房间。在那里,第一次读到了《人生》。也因此,我比其他同学更早知道了路遥,知道了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明楼,这些其实都是这个叫做路遥的作家笔下的人物。是他让这些人物有血有肉,有骨头,有情感,有爱和恨。讲实话,那时候喜欢的不是书,不是那些文字,是路遥这个人,这个叫“作家”的人。

  胡适曾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我想,胡老先生一定是主张这闲暇的时间最好还是读书。而且,这所谓闲暇读的书,一般就是文艺书或者文学书。很显然,他把读书看高到了一个关乎国家文明,民族命运的高度。

  然而,在我们中国,大多数人是不读书的,特别不读文学书。就算读,也是穿越,宫斗,武侠,色情之类居多。为什么呢,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约略知道,多读文学书的好处。那就是可以让人变得深刻,在深刻之后变得理性,在理性之后变得能够变通,在变通之后呢?可以完成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而自由,而自在,而达官,而超脱。不读这些书呢,或者只读一点,甚至总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书呢,那就只能让自己继续空漠,无聊,苦闷,彷徨,无助,忧郁,乃至消极,得过且过,甚至厌世。

  人生多桀,《晋书·羊祜传》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这就是后来的成语“不如意常八九”,后来,又加了“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大致都是如此的,关键看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咀嚼,怎样完成自我挣扎、拼杀和最后的涅槃重生。只有读书的人,特别是读文学书的人,才能更好地去完成。有一个女同事,本质并不坏,但特别情绪化,发现什么不如意的都要忍不住去争,去表白,去理论。连她自己都说自己如果不说出来,就会发疯,不管遇到什么不公,只要说出来,基本也就没什么了,可让人受不了的恰恰是她的喋喋不休。只是,大家都拿她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敬而远之。有一天,一个长者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她说,你这么喜欢说,全是因为你读书太少,特别是读文艺文学类的书太少。因为你遇到事情,无法在内心里完成交锋,你就必须找一个出口,找一个对象去完成整个交锋,然后才会一吐为快。

  歌德是德国作家,也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据称,他是法官的儿子毕业选择的第一份职业是律师,但业余时间喜欢文学,也属于文学爱好者。年轻时候的歌德的的确确爱上了好朋友克斯特纳的未婚妻夏绿蒂,但道义不许他爱,情感不许他恨。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灵魂被情感压制到不能活动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会死。不知怎么,他就想到了死,感觉这个似乎是一劳永逸的解脱办法。但在自杀之前,他却突然想起要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礼拜后,《少年维特之烦恼》完成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替他流泪、替他痛苦。就此,他自己也完成了救赎。文学、文学书有些时候就是具有这样一种魔力。他能唤醒人,改造人,重塑人,也能宽容人,挽救人。

  台湾有一位作家说,可以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穷人,东方人和西方人,但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分法,就是把人分成诗人和非诗人。我想他这种有趣的分法,大概就是在强调文学对改造人的作用。人从呱呱坠地,父母给了我们的是生命,却无法给我们思想,特别是那种独立的思想。他们能给的往往只能是自己的经验,或者体验,或者告诫等等。而思想,则完全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在体验之后,通过读书回味和反思;抑或在读书之后,在人生体验中仔细感念和参悟。

  所以,有人说,文学书就是思想生长素,可以加速我们思想的成熟度。现在有个流行词叫直男,一般都是说理科生的。同样的经历和环境,文科生因为多读了文学文艺方面的书籍,他对事物的思考也会多一些,理解就更深刻一些。文学书是人性的读物,通过读书可以走进不同人的内心,了解所思,所虑,所悟,所踌躇,所理想,所求索,所实现。

  读文学书让我们学会变通,完成自我对话,和完成改造。有时候也可以智慧和巧妙地回击对手,而不用选择针锋相对。允许我最后再唠叨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正巧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那位傲慢无礼的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机智敏捷的歌德回答说:“而我却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路,让批评家过去。(本文于2019年6月6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上一条:孟子的"气"
下一条:养生贵在养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