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无棣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夕阳1         时间:2023-07-20         点击量2453

在山东半岛中部,黄河下游平原腹地,坐落着一个千年古城---无棣,它东临邹城市,南接博兴县,西接邹平市,北接沾化区。古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无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山东省重要的旅游地之一。

无棣称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代文明的痕迹,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传统文化的瑰宝,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里的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传承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们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

无棣古城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迁的结晶,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概要说来,古城的“历史记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古遗址。无棣古城,起源于商周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历尽沧桑、几度变迁,已成为鲁北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是一座享有“观一城则窥鲁北全貌”美誉的千年古城。在无棣县境东北部,高坨子河东岸有一座古城遗址---广武城。据《无棣县志》载:“广武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鬲津河岸。相传汉光武君李佐车所筑。”这里过去是海陆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李佐车曾在此驻兵。在无棣县城东北22公里的西小王乡,曾筑有光武城,汉光武帝在此驻兵,面积约七百平方米,现城迹已无,仅存一高三米多的土丘,曾在此挖出过马蹄钱、铁神像等。信阳城,位于县城北8.5公里的信阳乡。《山东通志》称为“信城”。如今在遗址的西南隅,城垣残迹尚余50余米,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

大觉寺与海丰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原名“普照寺”。唐开元年间,易名开元寺,五代高僧恒超曾挂锡开元寺二十七年,明初,又改名“大觉寺”,无棣改名海丰,塔遂有“海丰塔”之名。在古遗迹中还有明清时期官宦府邸吴世芬故居(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明清县衙等等。

其次是风土人情。在一定意义上,一座古城就是一种风俗的浓缩和沉淀,无棣古城之所以称为为古城,因为有它特异的风俗人情。新中国成立前,无棣有订“娃娃亲”的习俗,即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定亲的,回民主张本民族通婚。在文体娱乐方面,武术在无棣传播已久。清朝末期,户下多建有拳房,延师习武,曾出现过车里李士洪、王家黄龙湾王登清等著名拳师。王登清被誉为“一杆大枪震山东”。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倡导。越来越的市民投入到此项运动中来。无棣的民间艺术更具有地方特色。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的竹板、西河大鼓和摔降调等曲艺相继传入无棣。后来发展为无棣大鼓,所以无棣也具有“鲁北鼓书之乡”的美称。无棣民间舞蹈种类有高跷、纸马、旱船、舞狮、龙灯、腰鼓、车子灯和秧歌。其中无棣舞狮尤为受人喜爱,舞狮又称之为“戏狮头”,系水湾镇宗王西村所独有的体育竞技项目,自清朝末年从河北沧州传入,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表演时有三人进行配合表演:分别是狮头人、狮身人和戏狮人,三人的配合必须协调默契,整齐划一,在锣鼓的映衬下,显的颇为壮观。无棣广为流传的戏曲是花部,也叫乱弹,还有京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木偶戏等等。清末民国年间,兴起的还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东路梆子、哈哈腔等剧种,其中很多曲目至今还在流传,这充分体现了勤劳智慧的无棣人民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独特的风土人情,不仅构成了古城的性格,也是古城的文化符号,更形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历史记忆。

其三是经济发展。无棣古城之所以为城,是指它的各方面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我们查阅历史资料,翻看一件件出土文物,会惊奇的发现,无棣古城在唐宋时期经济是十分兴旺发达的。宋朝时期,城内商肆旅社齐全,店铺林立。宋代无棣又称为“望县”,属于沧州管辖,在《姑溪居士后集》中记载,在县城西北部至沧州一线设有军需重要物资草料场;在县城北部渤海西南岸与大沽河交汇处,海运港口更是繁荣致极,大沽河设有官方海巡机构,开通了国际国内多条航运线路,航运业十分繁忙。出口粮食、冬枣、盐、等,进口丝绸、木材、大米、纸张等。在县城东北部设有“永利盐场”,负责盐业生产、运输、保卫和稽查事务。无棣一带陶瓷业也相当发达,上个世纪50年代,在无棣镇韩家窑遗址发现古窑多座,附近出土石夯、石磨、红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黑陶残片、白陶鱼形彩绘盘等文物,据分析属于大商文化遗址;在21世纪初期,在无棣埕口镇还挖掘出大量的夹砂红陶、绳纹灰陶及名窑陶瓷碎片及唐宋古币。这说明无棣一带制陶业相当发达。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记载:“婺州红边贡罗、东阳花罗,皆不减东北,但丝缕中细,不可与无极、临棣等比也。”其中提到的“棣”就是无棣。说明无棣的丝绸在那时已跻身一流。众多的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充分印证了古城的经济繁荣。

其四是杰出名人。无棣人才辈出。仅古城以域历史上就涌现出了一个相国、七个翰林、九个尚书、十个侍郎、五十五个进士、一百六十七个举人和三百九十四个贡生。这里列举几位大家所熟知的:李愚,后唐宰相,他以清廉、耿直、文学闻名,虽高居相位,仍家徒四壁。二十四史中的《新五代史》记载,“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氈敝席,四壁萧然,明宗嗟叹,命以供帐物赐之。”李愚一生建树颇多,但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倡采用雕版经典书籍,开创了经书雕版印刷经书之先河。这使得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从此产生了政府刻书事业,那时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这标志着中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不朽的贡献。

李之仪,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初任枢密院编修,后任原州通判,终官至大夫。他善诗能文,尤精诗词。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此首词为后世称道并广为传诵。李之仪著有《姑溪居士文集》70卷,《姑溪词》一卷。

吴世芬,著名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凡鼎益、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懂古代绘画和书法,擅长古琴,爱好作诗。他还是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他考证出了秦汉魏晋时期的封泥,并对其收藏和考释,后与封泥收藏家陈介祺合撰《封泥考略》10卷,这是最早的封泥研究专著。书中收录了秦汉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释,对研究秦汉管制、地理以及秦汉篆刻艺术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生著述有《金石汇目分编》、《陶嘉书屋钟鼎彝器款识》、《双虞壶斋日记八种》、《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寰宇访碑录>校本》、《唐宋元明人摘句》、《缀锦集》、《陶嘉书屋诗赋》等。

在抗日战争年代,无棣这片热土上同样涌现出了许多奋战的抗日英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奏响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悲壮赞歌。如冯安邦,石景芳,傅洁臣,徐尚武,崔荣铨,蒋凤章,万钧,丁洪泽,张玉梅,关星甫等等。他们为这千年古城增添了血红的文化篇章。

今天,无棣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它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如,鲁北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新海工业园、西港经济园区、古城文化旅游区等“五大经济板块”,古城文化旅游、老城商贸流通、新区政治文化、开发区新型工业等县城“四大片区”,共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崛起。

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古城人民的幸福感、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也把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和谐共融,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展,使古城更加兴旺发达。(本文于2023年7月10日发表于中财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