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仪式是坚守
来源:中财论坛         作者:香薰古琴         时间:2023-11-21         点击量998

我是2020年7月加入市作协的,同年加入了省作协。在此之前,我跟作协的人不打任何交道,不知道作协主席是谁。加入作协三年来,我发表了一些小说。对于很少能在省级杂发表文章的文友,这一波操作在作协炸开一片水花,堪比闪电惊雷。他们背后议论我,黑马呀,传奇呀,神乎其神。

一天晚上,作者群有个做中医拔罐的女文友加了我。她说自己对对文学的情节源远流长,祖父擅长写作,父母亲都爱好诗词和绘画,自己只想学习写小说,可是无从下手。她迫不及待要拜我为师,晚上等不到天亮。那时三月将至,春寒料峭,她要奔赴50公里到我的县城来,请我泡澡桑拿吃饭,住上一晚跟我抵足而眠畅谈一晚。她是中医,懂得很多穴道和养生,给师父好好调理一下。她兴奋得无与伦次,把这个当做隆重的拜师仪式,时间就定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她说,这一天真是太好了,全世界女性都在见证她的重生。

我是个严重的社恐症患者。

最受不了这样的操作。平时本地作家请我吃饭聊天,刚开始大家还装模作样谈谈文学,酒过三巡,人人露出了真性情,大谈本地的新闻八卦,自家琐事,吃喝拉撒,每每都让我后悔不已,难熬难耐。所以但凡有聚会邀请,我都会找各种理由谢绝。所以,对于王文友的盛情我依然不能答应,我说妇女节只放半天假,有很多事,没有仪式我也照样带你。

然后我请她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我可以有的放矢地讲解一番,顺便看看她的功底如何。她立刻发了一篇旧作《华山游》。我扫了一眼,是个流水账。就让她写一篇新小说。

三·八妇女节前一天,我担心她控制不住要来我这里,就关照她:明天我们放假,一起读一篇经典小说,然后庖丁解牛,学习一下。

结果领我意想不到的是,她说:她的女儿快生了,她要照顾孩子,文学的事只能等她忙完再来找我。不到十天,这剧情反转太猛,我都回不过神来。

一年后的某一天,我获了一个奖,作协群一片庆贺。王文友突然出现了,她说她的女儿和小外孙归婆婆照看,她忙好了,回来找师父。一句一句喊师父,很快让我入戏了。她回来了。我当时正在写一个小说,就断断续续回应。她以为我嫌弃她,毕竟这一年我又发表了几个小说。她暖心地说,师父,你太累了,我们一起出去走走。我说正好自己还没有年休,考虑去哪儿游。她说我们坐火车去西藏,我们神圣的文学情怀和雪域高原一样纯洁,她诚挚的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一贯热忱。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而且我正在写小说,不想分心。就说,你想好了再说跟我这些吧。

她接的话很快,仿佛捂着胸口讲:“这一次我想好了,再也不跑了,跟着师父一起用后半生的时间把文学这件事做好,金钱物质都是身外之物,唯只有文学的情怀一旦放手了,是一辈子的遗憾。”

她随即发给我一篇关于道德经的感悟。道可道,非常道。名之名,非常名之类的。语音留言说要和师父两个人以文学为生,一星期写一篇东西交换阅读,终身相伴不离不弃。兴奋之处,还买了一本道德经,让我推荐一本写的比较好的知名作家的小说。

她郑重地写了一个题目叫《乡土》,我说你写的是个乡土系列吗?她说不是,是小说的标题,就叫乡土。我说写小说切口要小,乡土太宽泛了,你要是写乡土中的一节玉米杆,一个锁子头,一块儿石板都比较好写。

第二天凌晨,她说她想到一个切口叫《玉锁》。

我最终没有见到《玉锁》,是因为我这个文友,后来说她退休了,两个月没有发工资,而老公也要休息两个月。生活里没有收入不行吧?她在超市找了个客服的工作,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点才能下班,还是以生计为主。

今年秋天,刚过了国庆节,我这个文友又找我了。她说,这个世界像我一样搞纯文学的人,真是太少了。他们当地作协的几个人,虽然诗歌有成就,但是他们是做资本的。她们的老公有钱,自己有权,写的东西是伪文学,只有像我这样的师父才是纯文学的未来。我说这几天正好本地组织文友有一次采风,参观古晋古绛遗址,其中就有他们县的某某和某某,要不你也过来,我们见个面。

她说,你不要跟这几个人来往,他们都是一群势利眼,他们是看到你发表了作品以后才跟你在一起。几个人经常在一起吃饭请客,世俗得很。

这一次是我不想搭理她,不管她怎样喊师父,我都只是嗯啊哦回复。我以为她会认认真真一次,至少写个像样的东西给我看,然后我会带她。但是一直没有,朋友圈倒是有动静,发表了一些养生知识。

我总是把自己写的小说叫东西,认为它不能跟称之为真正的文学艺术,更不能叫阳春白雪。我一边上班做饭干家务,买菜擦地倒垃圾,有空看看书,想写就写一会儿,从没有一天把它和日常生活分开。作协的那些文友,世俗也好,高雅也好,跟我都没有关。文学也不是我的事业,我高兴就写,不高兴就睡,看世界杯看亚运会看女蓝。只有一点,看书是坚持的,写作也是坚持的。

人在红尘中,有生活的琐碎,也有精神的高雅,这本身是搅合在一起,不可分的。没有谁能完全放下工作和日子去从事一种高雅艺术。有人曾经问过,写作需要师父吗?我认为是需要的。自学成才需要付出时间的成本和代价,而师父是经验化身,可以带你少走弯路。即使有师父带领,也需要自己有兴趣,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无名无利。一时冲动是搞不得文学的。

记得2019年我开始写作的时候,一起从师的还有一个师弟。当时他定下了一个隆重的日,请了当地作协的人和电视台来见证他的拜师仪式。师父发表了五百万多小说作品,在当地很有名,却是个低调的社恐,最讨厌这些热闹的称号。但是为了不辜负爱徒的一片心意,勉为其难答应下来。因为我不愿意配合,师弟曾经跟我闹翻了。他说,只有仪式到位,别人才知道我们是某作家的学生,对将来写作大大有利。

为此他建了一个师徒群,师父也尽师父的本分,每天都会发写作的注意事项,也发名篇的赏析让我们学习。有了新作,他会挤时间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我那个师弟经常会发他们当地作协一些吃饭场面和卡拉ok场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花草野味之类。渐渐的,师父就不再发文。他的时间很紧张,写中长篇,和编辑交流,没有时间欣赏短视频。后来我那个师弟竟然像人间蒸发,师徒微信群相同虚设。

前几天师父跟我做了一次长谈,他说:收你做徒弟是一件无意中的事,但是四年来爱徒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绩。当初你对文学基本是一片空白,写出来的东西我都不知道你写的是啥意,修改无从下手。论底子,你不如他们,阅读能力也很差,完全是门外汉。但是四年来,你是发表最多的,成绩最明显的。文学这个东西,一方面靠悟性,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我收你做徒弟,没有任何仪式,正是我喜欢这个徒弟的地方。我认真教,你也认真学,不为名利着急,一步一步走出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人生最好的仪式就是坚守。

我们有时候总是强调仪式感,做任何事前,先把仪式感拉满,觉得没有仪式就没有启动,好像步子也迈不开。仪式是让我们记住那一刻的神圣,它只是浩大生活里的一个符号,过了很多年才明白,接下来普普通通的岁月必须脚踏实地走过去,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很漫长,是艰辛是痛苦。星光一直在前头。最好的仪式就是坚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