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我还是孩提时,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走进我们的视野,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驻进了青春萌动的心田。
走出校园,忙于生活和工作,关于苏轼和他的诗词渐渐抛之脑后。在一次酒席中,看到两道菜名曰“东坡肘子”、“东坡红烧肉”,那是我南下打工第一次吃了餐像样的饭菜,那味道至今难忘。
于是在我的心里,苏轼的形象又明亮起来,除了欣赏他的佳作,更羡慕他美味佳肴的生活。怎么也不曾想一个享有盛誉的大文豪,一个称得上“吃货”鼻祖的发明家,命运是多舛的。 在时光隧道苏轼版,看了王阳超版等老师分享的苏轼生平,发现他所到之处似乎都以“州”名,于是我看到了一个辗转在穷乡僻壤,过着同“州”共济渡难关的苏轼。
密州,救灾与报忠的心。
苏轼的苦难源于他一直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在京城无法立足。
他至密州之初,生活条件正是艰苦之时。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他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使他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
他为救民于水火,亲自到雩泉与民祈雨,其诚心感天动地,果然下了及时雨。
驱除蝗虫时,他放下官架子下田投入了灭蝗抗旱斗争,以至手足重茧。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的百姓终于走出了困境。
而就是这样的环境里,他仍坚持文学创作,其中名篇《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虽然被贬,处境艰难,但他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依然存于心间。
黄州,开荒种地的东坡居士
公元1080年,正当壮年的苏轼经历了名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从黑暗的牢狱中贬谪到荒蛮瘴疠的黄州。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他初来黄州孤苦苍凉的心情,那里满是荆棘瓦砾,加上当年大旱,他缺衣少食,只得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改穿上了农人的芒鞋短褂,开始了农耕自给生活。他把一片大荒地改造成有稻田麦田、有桑林果园的小农场。他以放逐客身份来到荒凉,而他看到的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体会到的是“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索性自封“东坡居士”。
苏轼虽然因诗得罪,贬居黄州后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只是多了一些小心翼翼,事实上居黄州期间,是他创作的巅峰期,产生了“二赋一词” (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
惠州,心安是吾乡
苏轼来惠州之前,在高太后的照拂下贵为“帝师”。高太后猝然离世,他被再次贬出了京城,脱去官袍,翻山越岭,垂老投荒至偏远的惠州,艰难地走向民间深处。
民以食为天,在惠州实在没东西吃时,他只得向屠户买到没人要的羊脊骨。将它们煮熟,用热酒淋一下,撒上盐,放在火上烧烤。这大概是最早的羊蝎子吃法。
在惠州,他发现了荔枝这种中土罕有,丰腴甜美的水果。赞叹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仅仅为了裹腹或美食,那他便不是苏轼了。
苏轼在生活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毅然助资建起了寺庙大堂海会殿、用“化缘”化到的钱,买下一片陂田,建成放生池,成为惠州西湖之鳄湖的由来。
用“犀带”兑换钱财整治西湖泊水患,发明秧马帮助百姓种田。
他不是那种谋利让自己过上富裕日子的人,他把一颗仁爱之心献给了惠州,献给了惠州的百姓。
在这里苏轼留有名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因为他把异乡当家乡才有无怨无悔地付出。
如果说贬惠州对苏轼是灾难,但对惠州乃至整个岭南而言,不啻为一件难得的幸事。
儋州,让文明前进一大步
苏轼在惠州时,就有在惠州养老终身的想法,然而他被贬到海南儋州,在出发前,他很清楚儋州的艰苦,也了解自己的身体,他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
苏轼写到自己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这里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垂老投荒,凄凉的老人身影。
在野蛮之地,他为了适应当地生活,发明了生蠔的吃法,特地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声张,担心这道美味被朝中人士得知后,争相来到儋州与父子俩抢口福。
儋州当时时是刀耕火种的生活,十分贫穷和落后,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时间去伤悲,他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办学堂,倡导读书;为了温饱,倡导科学耕种,写了《和陶劝农六首》;为了治病救人,他破除迷信,传播医药。他促进了儋州的文明进步,并培养了当地第一位举人,让当地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读着苏轼,我的心时而激荡,时而宁静。我问我自己若是我金榜题名、若是我被排挤贬谪去最艰苦的地方、若是我面对自然灾害 ,该当若何?
然而这个人是苏轼,他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同“州”共济,共渡难关,升华了生命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于2018年10月19日发表于中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