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说“以德报怨”大都以为是孔子说的。
从字面上看起来的意思是,“即便别人对我心存怨恨,我也应当对其报以思德,用爱来感化他。”这个说法,与我们理解孔子的“仁爱”很是一致。我们今天也往往用作解释为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
但实际上,这四个字并不是孔子说的,也不能表达他的本意。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
翻译一下: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呢?”
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别人的思德呢?所以,我认为,应当以“直”来报达怨,用恩德来报答别人的恩德。
孔子并不主张不讲原则、不看对象的一律仁爱。别人对我怨恨,我反而要对他恩德,这不是他主张的观点,而且反对得还很强硬。
孔子的回答是,应以“直”报怨。那么,什么“直”呢?有人认为这里的“直”就是“怨”。你看我有仇,我就跟你过不去。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意思。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也并非恰当。一,“直”本身并没有怨恨的意思;二,这与孔子的思想也并不统一。
另一种解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也就是说,“直”就是指的“正直无私”。别人怨恨我,不理解我。“人不知而不愠”,我只要保证我做事情是公正无私的,便没有什么顾虑。怨恨的人,总有明白我的时候。我认为,这才是大家风范,是圣人品格。
那么,“以德报怨”从何而来?
以德报怨,实际上是老子的观点。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德经》
在我们印象里,老子是一个没有半点温情的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何在这里却表现的如此宽厚慈祥?
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理解上。“以德报怨”的德,在老子那里,和我们说的“德”是不一样的。和孔子的德也不一样。
老子的德是《道德经》的德。老子的道德经,上篇讲“道”,下篇讲“德”。道讲的“是什么”,德讲的“怎么办”。有人解释为,“道”是世界观,“德”是“方法论”。德者,“得”也。也就是符合道的一种正确的方法。
以德报怨,老子的本意应当是:用什么回应别人的异议?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或者解释为,“我做事的方法是符合道理的,不用管别人的怨恨非难?”
到这里,我们发现。对待别人怨恨的态度,圣人并不是要我们从情感上来处理,而是首先要有个是非的观念。并且都强调的是,只是认定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不同的是老子是从客观的“道理”方面,孔子是从人文角度来说。
四个字,如此理解,才更接近古意,也更有今意。
上一条:陶渊明:把寂寞交给山水
下一条:人生苦短